近100年間,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承載這萬千變化的地球,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1978年——2020年地球對比圖
從內燃機發明之日起,可以說它便有了“難言之隱”。
截至2022年,全球80億人口,每年全世界產生的垃圾有100億噸,這些垃圾遍布城市、鄉村,甚至是海洋;
2022年,全球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是每秒15.4噸,按照計算一天的尾氣排放量達1325萬噸。
而吸納這些污染的樹木也已有心無力,大量消耗的紙張、一次性筷子等等,使得荒漠化逐年增加......
從前我們說“經濟的快速發展無形中給地球帶來了傷害”,而今天,“無形”似乎正變得“有形”。
遠的不說,單拿近兩年來看:
去年3月,印度和巴基斯坦遭受異常熱浪襲擊,溫度一路飆升至自有氣象記錄122年來當月的最高值,印度部分地區的氣溫達到近50℃,給數千萬人帶來災難性后果。
去年9月,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颶風之一“伊恩”,截至2023年2月的統計數據,“伊恩”造成至少149人死亡。
同樣是在去年,我國多地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極端天氣,北方高溫,局地高達43℃;南方暴雨,數十條河流同時出現超警戒水位及洪澇災害。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處房屋被颶風“伊恩”摧毀
每一樁、每一件,似乎都與背后的污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踩著地球的肩膀,我們不斷攀登新的經濟高峰,可與此同時,我們離氣象災害的距離也愈發近了。
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國內國外不時有專家發出警告:失控的溫室效應有可能讓地球的氣候變化越過閾值,變得不可逆轉,導致氣候崩潰,最終把地球變成像金星那樣的酷熱地獄……
那這種可怕的情形該如何避免?
停止一切工業生產?拒絕各類不可再生資源使用?禁止一次性用品的生產.......
這些自然不可,人類社會存在便意味著經濟建設要持續向前發展,單純側重一方的舉措并非良策。
所以早在很久之前,人類就意識到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找到平衡點,讓兩者從原來的矛盾變成互利共贏。
于是,大大小小的環保主題的節日/活動應運而出,如際保護臭氧層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時等等,逐漸的,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全球性議題。
但說到這不免又有人疑惑了:這些年我們也在付出行動,為何環境形勢依舊嚴峻。
地球的創傷不是一朝一夕的污染所致,同樣緩解這份創傷所用的功夫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奏效的。
在環保方面,最有效的解題思路永遠都是“持續+用心”。
社交平臺上,時有出現網友吐槽個別地方的“環保作秀”
在某環保節日/活動即將到來時,大家開始關注、投入,而當這天過去,一切也都隨之淡去。
更有甚者,即便在節日/活動當天也是為了“形式而行動”。
擺拍種樹、撿垃圾、騎單車.....好好的環保實踐一下子變成“個人秀場”。
低碳的踐行,從不是在某個時間點的作秀,環保節日/活動的當天要低碳要綠色,特定時期之外的日子也同樣需要用心對待。
今年3月25,又一個“地球一小時”到來,它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
提倡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照明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此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地球一小時”的理念也愈加豐富起來,它不只再是熄燈一個小時,而是將環保意識潤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舉手投足的低碳共同守衛我們的家園。
所以,踐行低碳,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多吃應季食物,踐行光盤行動,每人少浪費1斤糧食,全國每年可減排61.2萬噸二氧化碳。
使用節能電器,在購買家電時注重其能效,同時樹立節電意識,出門隨手關燈、拒絕白晝燈、長明燈、無人燈。
積極踐行綠色出行,日常外出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距離時可騎行單車,購置車輛時盡可能選擇小排量或新能源汽車。
樹立循環使用意識,外出逛街購物時盡可能不使用塑料袋,自備帆布袋或其他可循環使用的容器,容量大且零污染。
保護花草植物,愛惜植被不一定是要植樹種草,可以是不踐踏一抹草坪、不搖晃一樹花枝,也可以是不浪費每頁紙張、不頻繁使用一次性筷子......
低碳路上,我們能做的有很多很多,只有每個人從這些自身小事做起,我們才能應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才能實現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的共贏局面。
這顆承載人類幾千年文明的地球,不是它需要人類,而是人類需要它。
移民其他星球,只是一種對遙遠未來的設想,且若還是做不到環保,即便真的去了其他星球,又能怎樣,結局不也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當下,我們站在這顆見證人類悲歡離合的星球之上,需要的是療治它的創傷,延續它對我們的希望。
當我們不再給它增加負擔,那它昔日的笑顏肯必定重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