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就業考驗城市包容度
2012年03月22日
吸納殘疾人就業,企業行動固然重要,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更要帶頭示范。
在北京,殘疾人有望到國企上班了。今年北京將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為殘疾人預留崗位,并定向招錄殘疾人。目前市殘聯與市國資委已達成一致,參照1.7%的北京標準,市國資委下屬企業今后都將安排殘疾人就業。
與以往殘疾人就業政策相比,這次政策有兩大特點。其一,全面敞開就業大門,就業單位從企業拓展到機關、事業單位。其二,突出保障實質性就業,最明顯的變化是,要求企事業單位為殘疾人預留崗位。以往,不少單位寧愿繳納具有罰款性質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愿招錄殘疾人,一定程度上是以經濟代價規避了接納殘疾人就業的社會責任。預留崗位的規定,讓企事業單位的責任更加具體化,使殘疾人更加靠近實實在在的崗位,進而通過工作自立自強。
據報道,北京約有3.2萬殘疾人有就業需求,但目前的就業供給還不理想。殘聯有關負責人稱,北京60萬家用人單位只有1.5萬家安排了殘疾人就業,僅占2.5%。行政機關更是接納殘疾人就業的短板,此前有公益組織的調查報告顯示,全國30個大中城市中,國家機關招錄殘疾人比例最高的僅為0.39%,遠低于1.5%的法定比例。吸納殘疾人就業,企業行動固然重要,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更要帶頭示范。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參加政協聯組討論時就指出,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要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近年來,北京從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到向殘疾人開放公交系統,再到企事業單位為殘疾人預留崗位,不斷詮釋著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也是北京精神中包容、厚德的具體體現。由此看來,如何讓廣大殘疾人找到稱心工作,檢驗著社會文明程度,也是城市包容性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