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5月12日電(記者姚友明 陳晨)“每當我把它們一件件地帶回家,心里甭提多高興了,看到它們在我身邊,就覺得解乏。”東北農民關云德談到他的“寶貝”時,情不自禁地說。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這位樸實的關東老漢在東北地區四處收集“老家什”,并終于在2012年建成了自己一手“攢”起來的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
關云德的老朋友周成,也是一位居住在東北長白山地區的普通農民,這10多年來,他查閱史料、筆耕不輟;騎摩托車、背著小鋤頭,四處考查調研。
如今,周成已是小有名氣的滿族考古專家,圍繞著自己收集的萬余件文物標本和6000余冊古今典籍,專門成立了“月牙山書院”。
而在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交界處的防川村,一位叫做劉叢志的普通人獨自撐起了一家展覽館,展覽館見證的是二戰期間有關日本、蘇聯“張鼓峰事件”的歷史,展覽館里的展品有來自“麒麟麥酒株式會社”的酒瓶、日式軍刀等,一副坦克操縱桿和1938塊彈片,都是劉叢志從中俄界山上一塊塊挖出來的。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東北多地出現私人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的經營者幾乎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平時收入有限,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這種精神讓人感動。
不過,雖然國家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但私人博物館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大多數私人博物館都是在摸索中艱難前行,“東北的私人博物館起步晚、發展水平低,經營者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也不如南方,這給其延續和發展帶來了難題。”周成說。
以周成為例,在秋收季節,鄰居家往往用賣糧錢添置大件物品,或者補貼家用,周成卻拿妻子起早貪黑做小買賣換來的錢,購置鐵皮保險柜、監控攝像設備等物品。周成不僅要面對鄰居的嘲諷,而他的孩子也已表示不會繼承他的事業。
談起未來,周成多少顯得有些茫然,“現在我在進行《吉林省民營文化產業調查》,我要爭取早日完成它。至于以后的路以后再說吧。”他說。
而在剛開館那兩年,前來張鼓峰展覽館參觀的游客也是寥寥無幾,劉叢志一年的收入才幾千元,入不敷出。“當時為了維持展覽館運營,我經常要考慮吃米便宜還是吃面便宜。”劉叢志回憶說,“這確實是件明知很難卻仍要咬牙硬做的事。”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孫力楠介紹說,中國規劃到2020年民辦博物館數量將占博物館總量的20%,這意味著東北地區的私人博物館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各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應重視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