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音頻從網上流出:黑龍江省依蘭縣高級中學某班高二學生,因教師節期間沒給科任老師買禮物使班主任感到沒面子,結果被挨罵。音頻中,諸如“不要臉”、“狗屁不懂”這樣的臟話充斥耳際。事發后,當地教育行政機關立即對此事展開調查,停止該教師工作,并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同時,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中學校長行政記大過處分。(9月14日《生活時報》)
教師向學生索要禮物,已經違反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為此責罵學生,更是突破了為人師者的倫理底線。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為人師的資格,即便作出開除的處分,也并不為過。如果事情僅是個案,以上處分也足以堵人口舌了。但問題就在于,在一些學校,學生給老師送禮似乎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甚至是,一些老師把收學生禮當成炫耀的資本。這說明,當下的校園已不再是一片凈土,當下的師生關系已不再純粹,當下的校風已十分惡劣。如此情況下,教育管理部門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僅僅作出處分罵人教師和當事校長就草草了事的話,不僅讓家長難以對我們的學校和教師有信心,整個社會也難以對我們的教育放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1000多年前,大文學家韓愈對教師這一職業進行了如此定位。
“學校是唯一能夠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地方。”數百年前,德國洪堡大學首任校長費希特曾經如是對學校把脈。
在歷史上,作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校多遠離是非功利,而作為傳承、研究、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使命者——教師,其身份和地位也決定了職業的神圣性和特殊性。也正基于此,“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成為了教師的職業操守,也同時決定了教師從業者不僅要堅守職業底線,更要成為道德領域的標桿。試想,如果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上無法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甚至淪為滿口臟話、功利庸俗、痞子氣十足的街頭小混,又怎能指望學生回饋尊敬、社會給予敬重呢?說到底,即便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教育、校園、教師也不應該成為隨大流乃至推波助瀾者,恰恰相反,越是面對這樣的環境,越需要教師心懷善意、一身正氣,以此來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和點撥者。
也許,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為人師者要有點犧牲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這種特殊性不僅決定了教師即便本身遭遇不公,也要堅守職業底線,更要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境界。因為它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民族的未來。
當然,對教師僅僅有道德上的要求還遠遠不夠,要真正做到正本清源,最終還是靠教師隊伍的管理體制,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只有真正意義上實行教師聘任制度,徹底改革教師的評價方法,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才能提高教師遵守底線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