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就知道明年起高考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但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2)班的劉俐言,雖然備戰高考十分緊張,還是時常拿起嗩吶吹一吹。她已經過了嗩吶十級,覺得沒有加分固然可惜,但受家里人影響、6歲起就開始學習的這一特長,仍然得到自己的喜愛。“我以前每周學習一到兩個小時,而且很自由,想學就學。現在緊張勞累的時候,還可以吹吹嗩吶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很自在。”劉俐言說。
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已接近兩個月,其中“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的規定,也已為準備明年高考的眾多學生及其家長所熟知,但說起這一規定的影響,一些人的心情還是不能平靜。
“高考加分腐敗”時有發生
“現在取消藝術特長加分,雖然覺得有點失落,但目前還是得專心高考復習。”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3)班張晨涵說。目前張晨涵已經通過琵琶十級考試,本來希望可以通過藝術特長加分考取更好的高校,隨著《實施意見》的出臺,希望也隨之落空。張晨涵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學習琵琶,“早就成了業余愛好,現在沒有加分,有一定影響,但不會就此放棄琵琶。”
業內專家表示,教育部此次出臺規定,并不是扼殺學生的特長,主要是針對加分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不公亂象。據了解,2009年-2014年媒體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舞弊案件共有15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一省之內,成績每增一分,就可超越數百名競爭者,對于山東這樣的高考生源大省,更是如此,如果不規范,將會對千萬人造成不公。《實施意見》中的規定,對于抑制加分腐敗,還公平于高考,將起到巨大作用。
特長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幫助
“如果高考不加分,那就不學了,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安心學習。”家住濟南市棋盤小區的高一學生家長王先生說,他從小讓兒子學習鋼琴,準備高考時通過加分上一所好的高校,“現在沒有加分,孩子才剛上高一,可以專心課內學習,畢竟高考比較重要,進大學后想學再說吧。”
像王先生這樣為了博取高考“加分”而培養孩子特長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沖著高考的五到十分,送孩子去“興趣班”、“培訓班”,儼然變成了另一種“備戰高考”。
“‘特長’應該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長期積累、練習培養起來的一項技能,而這種學習培養的重要基礎應該是學生的興趣。”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級部主任楊光祿說,因為加分而學,動機就不單純,取消特長加分,就意味著學生可以沒有“負擔”,真正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一些課堂之外的技能,回歸興趣本真。
楊光祿還說,現在特長加分取消了,更加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們去培養、發揮他們的特長。“純粹沒有功利地培養興趣,不僅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可能納入多元綜合評價體系
當初推出高考加分,確實是為了改變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高考分數之外的藝術特長、體育特長、學科特長和綜合表現。但因為加分被異化,所以取消,而取消后,特長生怎么辦,招生錄取如何不回到當初的單一評價,這些成為了當前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取消藝術體育特長加分,在促進公平的同時,也有部分家長不解:“孩子有特長,為什么就不能加分,現在不是鼓勵全面發展,取消后,大家又回到高考單一分數錄取嗎?”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認為,取消的加分項目,將來可能會納入高考多元綜合評價體系中,供高校錄取時參考。
熊丙奇說,高考評價體系回到單一分數評價,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必須推進高考制度改革,推進考試與招生分離,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種藝體特長生加分可以走自主招生的路子,把招生權放給高校,讓高校根據自己的學校需求單獨進行招生錄取,在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中,學校也就會形成多元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