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致力于農業信息化服務的移動應用平臺“新農寶”上線。據介紹,“新農寶”將配套網上農資商城和線下實體連鎖服務店,整合傳統農資供應鏈,改變傳統銷售模式,實現農資廠家和農戶的直接對接。
“新農寶”的出現預示著移動互聯網與農業將實現無縫對接。而在此之前,互聯網與農業的“情路”早已開始,農業已經被打上了很深的“互聯網”烙印,二者相融產生的能量巨大、前景廣闊。
互聯網開始“農耕期”
各大電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在農業領域進行布局
近段時間來,各大電商積極在農業領域進行布局。一張流傳于網上的照片則更為直觀地展現了各大電商在中國農村的滲透:某村莊房屋的外墻上,兩幅巨大的墻體廣告“針鋒相對”,一邊是“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另一邊則是“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后,涉農電商將成為我們未來布局的三個重點領域之一。”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近日表示。阿里巴巴戰略布局上的傾斜,完全基于涉農電商領域的巨大潛力。據統計,從2010年至今,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銷售額從2010年的37億元左右,發展到即將在今年年底突破800億元,年均增速為112.15%。2013年,淘寶網生鮮產品(包括水產、肉類和水果)的銷售額增速高達194.58%,在所有品類中排名首位。
阿里的動作遠不止這些。上月,阿里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預計在3至5年內投資百億元,建立一千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今后幾年將會使其電子商務網絡覆蓋到全國1/3強的縣以及1/6的農村地區。
有關京東的涉農話題也不少,從早期的劉強東賣大米,到生鮮產品上架,再到在縣鄉積極布局“先鋒站計劃”,無不顯示了京東試圖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的野心。
有分析稱,相較于阿里巴巴偏重營銷的布局策略,京東依靠自身物流體系在農村設立信息站,并將其作為網絡、農村物流的配送站和自提點的做法,短時間內很難收個盆滿缽滿。但京東農業電商可能就沒考慮要在前幾年賺錢。而最近網上熱議的“京東送種子下鄉”活動,使得京東的農業電商布局思路浮出水面,那就是由京東提供農產品優質種子和生鮮優質幼苗,由農民在農村市場培育,最后通過京東平臺銷售。這一閉環式的布局一旦形成,京東將把廣大的農村打造成一個龐大的生鮮生產基地,競爭力可想而知。
兩大電商巨頭在涉農領域展開激烈“廝殺”的同時,另一些專注于農產品領域的垂直電商也在壯大。中糧集團旗下的我買網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我買網公關部高級主管佟楊介紹,今年“雙11”我買網農副產品訂單迎來“井噴”,其中尤以生鮮類產品增勢最猛,增幅達到600%。
為保證產品質量并減少中間環節,我買網依托中糧集團獨特的優勢,在一些有“地標性”農產品出產的地區設立了“我買網專供基地”,與當地農民展開長期合作。“我們有專業團隊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指導、監督、驗收,以確保產品的優質。”佟楊說。
今年8月,我買網宣布完成B輪融資,金額達到1億美元。據了解,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倉儲、冷鏈配送、物流、IT等系統建設及提升用戶體驗。
孕育一代“新農人”
農民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新農人”,是互聯網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
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并不應是各大電商獨自的狂歡。作為這場變革的主體,農民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農人”,才是互聯網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
有專家指出,互聯網的顯著特征就是“節點化、去中心”,而這與我國農村目前仍普遍存在的以較小個體為經濟單位的發展模式相契。從這一點上講,二者先天具備進行融合的土壤。
長期從事民辦教育的智宏廣就走在了前面。抱著讓親朋好友吃上健康食品的初衷,他在長春市郊區買了塊地,專門種植糧食、蔬菜和水果。起初只是保證自家和親友的供應,后來他利用互聯網尋求訂戶并上門供應。他通過微博或者微信這類自媒體,將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如何保證無農藥、無化肥等信息發布出去。
陜西靖邊農民馮小燕則利用互聯網為自己家鄉的土豆找到了大市場。早在2012年,馮小燕就借央視《星光大道》的機會成名,而她“土豆姐姐”的綽號更在一夜之間傳遍大江南北。
在微博上,“土豆姐姐”通過曬圖片、分享土豆食用知識,使自己的粉絲量急劇增加。2013年,通過微博粉絲牽線,“土豆姐姐”一舉簽下來自上海市場的1.5億元訂單。目前,她的網店客戶也主要來自微博和微信。
除了顯而易見的改變,互聯網對農村社會關系的改變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
黑龍江大學教授鄭亞楠與她的研究生以淘寶網知名農產品店“陳大力稻花香米店”店主陳洪力為樣本,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調查研究。研究發現,互聯網不僅讓本該進城打工的他與土地的關系近了,也讓他與同村其他青年的關系近了。
鄭亞楠認為,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性為陳洪力這樣的農村青年顛覆命運提供了可能。新一代青年農民對移動互聯網的擁抱體現了勞動致富、結社自強的含義,這種自我組織不僅是經濟需要,同時也是心理需要。依靠網絡售賣讓人信得過的大米不僅是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更讓農民們與外界形成獨特的交流平臺。
呼喚規模經營
推進互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應著眼一條鏈,而不是一個點
“互聯網+農業”,看上去很美,但有一句老話:“櫻桃好吃樹難栽。”互聯網技術在農業、農村、農民中的應用要比在工業、城鎮和市民中多出許多現實障礙。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4年7月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為28.2%,達到1.78億,雖增幅明顯,但基于我國龐大的農村總人口數,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與城市相比仍有巨大鴻溝。
應該看到,像智宏廣這種自愿從城市到農村來從事農業活動的“新農人”為數尚少。“我們這些城里下鄉的‘新知青’對網絡很熟悉運用也熟練,但目前農村年輕人普遍在外學習、工作,農村留守人員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一輩農民,即使電腦和網絡通到村里,依然找不出人會用。”另外,不同于服裝、化妝品等工業品,農產品受制于天氣,存在生產周期長、品類多等自身的特點。
據了解,像我買網這樣已經建成一條從上游供貨、產品把關,到冷藏保存、物流配送的成熟鏈條的涉農電商屈指可數。有分析稱,生鮮產品的運輸損耗率達20%,冷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至于持續燒錢虧損。“希望政府能將扶持涉農電商的重點放在冷鏈物流環節上”,佟楊建議。
相較于其他產品,農產品的“電商化”歷史仍很短。目前來看,人們還沒有完全習慣在網上買農產品。佟楊分析:“我們的投入在現階段的目標還是以培養用戶的購買習慣為主。相信等到‘85后’‘90后’成長為社會的購買主力后,我們會迎來更好的機遇。”
吉林省農業電子商務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輝認為,推進互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應著眼一條鏈,而不是一個點。鏈條中缺了任何一環,其他環節就難以發揮作用。
有專家指出,規模經營應是互聯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途徑之一,規模化可以為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奠定基礎,反過來也可以提高農業的管理水平和作業效率。
據了解,適應規模農業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被應用。特別是在精準農業領域,我國已經在新疆、黑龍江、吉林等7個省份建立了26個農業數字化綜合應用示范基地。在黑龍江某示范基地進行的一場試驗顯示:示范區內的大田作物產量提高15%至20%,經濟效益提高了10%。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小農經營距離“互聯網+物聯網”的生產模式仍有距離。
從田頭到餐桌,從農村到城市,一“網”之隔,天高地闊,融合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