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認為,秸稈焚燒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記者11月23日來到瀏陽市淳口鎮看到,田地間既沒有秸稈,也沒有焚燒后的痕跡。那么多的秸稈到哪去了呢?一打聽,原來,當地養殖大戶徐化義開辦了一家秸稈加工廠,四周鄉鎮的秸稈收集來后,“變廢為寶”全部加工成為了牛羊飼料。
違法焚燒秸稈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原因還是在于大量的秸稈沒有出處,沒有地方可以進行“消化”。淳口鎮農民丁國義告訴記者,現在農村大多已不燒柴火,搞養殖制沼氣的農戶也在少數。機械化處理要花不少錢,而且機器處理完后留茬較高,后續種植至少需多耙兩遍地才行,“一把火燒了就簡單多了,還能燒死蟲卵和雜草種子。”
但今年,丁國義家里的秸稈一根也沒燒,全部賣給了當地養殖大戶徐化義。徐化義是當地的能人,養豬、養羊、種糧,樣樣在行。“過去一到冬季,牛、羊等食草牲畜的食物就成為我們養殖戶的一個難題。”徐化義說,一頭牛平均一天要吃25公斤的飼料,過去都只能從外地買青飼料,成本高、運輸難。
一個偶然的機會,徐華義聽說,通過深加工,在秸稈中添加有機作物,可讓普通的秸稈成為牛羊的美味食物,儲存時間更長達2年。他在全國各地進行考察后,發現這條路子可行。今年上半年,他購置設備開辦了瀏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對秸稈進行深加工。
今年,徐化義嘗試對周邊4個鄉鎮的秸稈進行了收集,共計上萬噸。“農戶只要送到我的加工廠來,我按照180元一噸的價格進行收購。”徐化義介紹,公司生產的飼料銷路不愁,衡陽、邵陽的養殖大戶都跑過來進貨。
記者在秸稈加工廠看到,附近鄉鎮的秸稈被一車車送來堆放在車間里,工作人員首先將秸稈鏟進一個打碎機,將秸稈充分打碎后,再被快速輸送到袋式灌裝機,經加工粉碎攪拌后,裝進已加入益生菌原料的真空袋中。據介紹,一畝秸稈可制成400公斤飼料,能滿足一頭牛一個半月的飼料需要,一頭羊一年的飼料需要。
“我初步估算了下,瀏陽市一年的秸稈量大約是100余萬噸,如果能全部利用起來制作成飼料,每年可增加黑山羊產量7萬頭。”徐化義表示,2015年,他將擴大生產規模,并引進更加先進的生產工藝,將秸稈加工成生物質燃料,既節能又環保。
目前,瀏陽市環保局正將徐化義的做法上報至市環保局,希望能在全市進行推廣,從根本解決秸稈焚燒這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