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廣東省2006年將“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升級為“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全省農村也已實現了“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2012年,省廣電局向省內欠發達地區15個地市贈送300套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機,從此膠片電影退出了“電影下鄉”的歷史舞臺,農村電影放映全面實現數字化。
院子里的電影院
11月14日晚,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村民吳伯向南方日報記者介紹,放映隊每個月都會不定期來村里放至少一場電影,每場放映兩部影片,逢到節假日、喜慶日的時候還會增加場次。
石頭村的電影放映點固定在村民廣場上,這是村民日常集會活動的地方。放映員鄒健青說,該村不具備室內放映條件,只好選擇露天放映。“但露天放映也有好處,環境自由,氛圍輕松,村民都很喜歡在露天的環境中和熟人聯絡感情,說這是院子里的電影院”。
記者在村民廣場看到,數百位村民或站或坐,在熒幕前觀看電影,偶爾還和身邊的熟人談論電影的情節。鄒健青說,電影放映一般從晚上19時開始,他下午就會到村里吆喝大伙來看電影,喜歡看電影的村民們吃過晚飯后就會過來,有的村民甚至會提前一兩個小時搬著小板凳來占位置。
一位村民向記者表示,盡管現在家里已經有了電視和VCD機,農村的文化活動也漸漸豐富起來,但是每個月的“電影下鄉”仍是他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小時候的娛樂活動很單一,我們把放電影當成了過節,為了看一場好電影經常走很遠的路去到其他村。現在村里每個月都放電影,只要有空我一場都不落下,我喜歡和鄉親們坐在一起看電影。”
在江門市一些村鎮,外來務工人員成為“電影下鄉”的主要對象。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逕口村,一位在該村務工的農民工表示,平時放映隊來放電影,70%以上的觀眾都是外來的農民工。
考慮到目前電影下鄉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是外來農民工,江門市各鎮的“電影下鄉”活動,除了在各村廣場舉行之外,還常常直接將電影帶到大型工廠為工人們放映。
全面數字化放映
“電影下鄉”一度是農村生活中最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全村老少圍著看露天電影的盛況依然留在一些老放映員的心中。放映員梅淦全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擔任電影放映員,那時放一部電影的盛況可以稱得上萬人空巷,幾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擠在兩畝地大小的打谷場里,觀眾人數多時達數千人。
這樣的盛況持續了多年,隨著農民的生活水平漸漸有了提高,很多人家里都有了電視和錄像機,村民對露天電影慢慢失去了熱情。農村文化活動的日漸豐富,對露天電影形成了不小的沖擊。
江門市文廣新局副局長余五一認為,擺在農村電影放映面前的最大難題,是觀影人數總體上越來越少。余五一說,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屬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范疇,看電影依然是村民理應享有的權利。
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江門在近兩年開始推廣電影數字化放映。在江門市政府的支持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已經覆蓋到了全市1045個行政村,每個村每月至少放映一場數字電影,觀眾也逐漸多了起來。
吳伯向記者表示,以前看膠片電影,音質、畫質都很差,膠片還經常斷,等放映機重新接上膠片之后,很多精彩的情節已經錯過了,難以流暢地觀影,“現在改成了數字放映,電影的播放質量好了很多。”
在余五一看來,“電影下鄉”實現數字化,不僅為觀眾提供了更高畫質、更佳音效的電影,還便捷了村民選擇自己喜愛的電影。“數字放映機具備可以儲存13—14部電影的技術優勢,在放映前可以排出節目表供觀眾選擇。”余五一說。
電影承載新的社會功能
“如果我放的電影不好看,現場的村民都不幫我在放映回執單上簽字,我就拿不到補貼了,一晚上就白辛苦了。”梅淦全調侃道,每個放映員都希望觀眾能夠喜歡自己放的電影,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經常碰到放映的電影不受村民喜歡而被“罵”的情況,“電影不好就留不住觀眾,還會挨罵,那樣的話我工作起來也沒有勁頭。”
因此,江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時,注重全方位了解群眾觀影需求。江門市文廣新局廣電科副科長劉紹山介紹,放映隊平時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群眾的觀影喜好,在電影結束放映后也會向現場觀眾發放調查表,收集群眾對影片放映效果的評價。
14日晚,放映隊在石頭村放映的影片為《湘南起義》和《奔襲桐柏》。鄒健青介紹,這是兩部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我們平時會經常給村文化站和村民打電話或者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村民的需求。”
為了“留住觀眾”,獲得好的放映效果,江門市電影放映隊還常在影片開播前,增加農村群眾喜愛的科、教、文、衛類宣傳短片,實現電影放映從娛樂為主向寓教于樂轉變。
逕口村一位村民介紹,電影放映前,放映員首先會播放一個10分鐘左右的普及法律常識的短片,以前還播放過宣傳稅收、用電安全等方面的短片,“我們能夠從這些短片中吸取一些稅收、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對我們這些普通的村民來說很有幫助。”
如今,江門市的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無疑承載了不少新的社會功能,數字化放映技術推廣、農民工成觀眾主體等新的特點,使得江門“電影下鄉”煥發新的光彩,融入農村居民日趨豐富的文化生活之中。
網友對話
片源因版權受限 質量有待拓展提高
14日,南方網網友“sundaydayday”與南方日報記者一起深入江門了解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實施狀況,并為當地“電影下鄉”建言獻策。當日,網友還與江門市文廣新局廣電科副科長劉紹山交流對話。
網友:電影放映觀看的群眾很少,會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劉紹山:確實存在這種現象,現在群眾的文化活動多元化,經濟條件好的村子,村民可能到電影院或者在家看電影或選擇其他的文化活動。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是按照國家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以保障文化民生、促進文化公平為宗旨的,如果因為人少就不放電影,就違背了這一宗旨。
網友:戶外電影以戰爭片居多,這類電影對觀眾吸引力不強,您怎么看拓展片源問題?
劉紹山:根據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要求,各市區的農村電影放映統一從廣州廣闊天地農村電影數字院線公司購買片源,國家數字電影發行渠道以外的其他影視節目、音像制品及網絡下載的影視節目,一律不得作為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的節目片源。所以,我們的片源某種程度上是受到版權限制。針對所反映的電影節目吸引力不強的情況,我們其實也做過調查,讓村民反饋意見,作出相應的調整,接下來還會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