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衛生對接教育 按需定招
《意見》提出,建立人才培養與衛生計生行業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機制。國家和各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根據衛生計生事業發展需要,研究提出全國和本地區不同層次各專業人才需求規劃、計劃;教育部門根據行業人才需求及醫學教育資源狀況,合理確定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及結構,對招生規模過大或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現有培養規模的地區和高等醫學院校,調減招生規模。
深化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培養改革。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在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舉辦臨床醫學(兒科方向)、臨床醫學(精神醫學方向)等專業,加強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各地和高等醫學院校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吸引優秀生源。
教育:七年制改為“5+3”模式
《意見》提出,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其臨床培養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調整為“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畢業后教育制度,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積極擴大全科及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業的培訓規模。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并達到學位授予標準的臨床醫師,可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并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意見》提出,完善繼續教育體系,以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全體衛生計生人員的職業綜合素質教育和業務技術培訓。
就業:提高崗位吸引力
《意見》提出,健全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醫學教育的投入力度。強化激勵措施,積極推動完善醫療技術勞務價格、人事薪酬等相關政策,改善醫生職業發展前景,多途徑提高衛生計生崗位吸引力。完善基層和急需緊缺專業崗位衛生計生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向全科醫生和到中西部農村地區就業的人員傾斜。通過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等措施,吸引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到中西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業。面向農村地區的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畢業生,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的時間可計入基層服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