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吉林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該省職業院校共培養輸送了近100萬名合格畢業生,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開展職業培訓700多萬人次。其中,2012年,我省中職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達96.4%,高職高專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8.2%,高于省屬本科生7個百分點。
然而,在規模總量擴大,就業前景向好背后,職業教育畢業生面臨求職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仍客觀存在,不容忽視。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薛春志:“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又受到歧視,這種社會歧視問題包括招工招什么都限制本科,可能學歷上受影響,這個方面就是職業教育學生發展空間有限,這是職業發展受制約挺重要一個因素。”
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師資隊伍建設,而目前,我省職業院校又面臨尚未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制度和評價體系等諸多短板。薛春志:“職業技術對老師的要求不單是教學,還得有實踐技能,就是雙師型技能人才的培養,這樣老師少。另一個就是企業的技能名師,要求企業技能名師參與教育教學,他們怎么能進來,這塊是個障礙。”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薛春志在談到學生實踐基地建設時,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促使企業對學校的相應支持:“企業的設備更新特別快,如果你差距太遠了,學習畢業之后就適應不了企業需求,上不了崗,怎樣和企業聯合辦實訓基地,現在也有個問題,一般現在學校和企業合作積極性高,但企業有時候會影響它的整個工程安排,它這種合作積極性相對弱,這塊能不能有一些政策引導,或者支持企業和學校合作,成效可能更好。” 針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專家們獻計獻策。吉林農業大學校長秦貴信建議推廣集團化辦學、聯合辦學等模式,使學校間互通有無,資源共享:“我覺得應該建立一種機制,就是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辦學之間,要形成互相之間協調、支持、配合的機制。有的時候一些本科高校,側重于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培養的一些學術性人才;好多在人才培養的環節,也非常需要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們之間截然的分開,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思路,我覺得各類學校之間,應該加強配合。”
除了獲取企業幫助外,職業教育同樣需要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吉林省教育廳職業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宋春輝:“2006年我們專項經費是4千萬,到2013年已經達到了將近2.5億,增長了6.2倍,所以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