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賈芳、漆思忞報道:近日,從北京傳來好消息: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復奉新農村信用合作社組建奉新農商銀行。從2012年至今,宜春市先后有宜春、上高、豐城、樟樹、高安、萬載、宜豐、奉新8家農商銀行成立,占了全省21家中的38%。農村信用社變成農商銀行,不光是名稱的變化,更是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等方面的變化,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我市的改革顯然已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國欠發達地區領先。
回顧宜春市農商銀行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過程。我市認真貫徹并用足中央有關農村金融改革的各項政策,2009年底,構想以袁州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母體成立宜春農商銀行。2011年底,宜春農商銀行正式獲得中國銀監會籌建批復。2012年5月8日,宜春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宜春農商銀行)正式開業,成為我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該行的掛牌開業,是我市農村信用社向現代商業銀行邁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市農村金融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同年7月31日,全市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會在萬載縣召開,決定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農村信用社的改制。隨即,各級政府主導改革,抽調公安、金融等方面人員成立工作組,幫助農村信用社化解歷史包袱、清收不良資產、增資擴股、搭建服務平臺、防控金融案件等。截至去年10月15日,全市農村信用社(農商行)積案申請執行金額9833.18萬元,已執行案件60件,執行金額1291.99萬元。
面對競爭激烈、組織框架不完善等內外部壓力,改制后的各農商行大力開展“人才興行”戰略,轉變思想觀念。重點全力推進業務結構轉型,大力發展風險權重較低、資本占用較少、綜合回報較高的中間業務。在做大傳統中間業務規模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新興中間業務產品種類,使其與資產、負債業務等成為發展的主要業務線。同時把發展電子銀行業務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加大電子銀行渠道建設,有效地將低端客戶小額存取、轉賬、繳費等日常需求引導至自助銀行渠道,構建起優勢突出的電子銀行產品體系,形成戰略明確、品牌清晰、差異化服務和具有持續核心競爭力的電子銀行服務體系。并轉變經營思路,創新金融產品,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加快村鎮銀行設立步伐,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金融業發展帶來的便利。
農村金融改革激發了金融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后的各農商銀行以打造現代銀行為目標,在服務地方經濟的同時不斷發展壯大。我市農商銀行的發展速度實現“兩個高于”: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市農商銀行存貸款余額近千億元,平均增幅達15%,明顯高于全市其他金融機構,明顯高于全省信用社(農商銀行)12%的平均水平。農村金融改革對經濟的貢獻也實現了“兩大提高”:一是對地方經濟支持度明顯提高,全市各農商銀行以占全市18%左右的資金來源發放了占全市90%以上的涉農貸款、70%多的下崗再就業貸款、4%多的中小企業及個私企業貸款,成為服務“三農”及縣域經濟的主力銀行;二是對地方的稅收貢獻度明顯提高,近3年納稅額始終以兩位數增長,成為全市納稅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