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潤涵恍然大悟,為何暑假結束后回到課堂的孩子們,面對新老師精心準備的教學卻興味索然:三臺中學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彝族,平時交流都用彝語,他們對普通話的理解比較困難,自然也提不起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民族貧困地區開展教育,讓23歲的余潤涵覺得“是一種挑戰”。
三臺中學學生面臨的窘境,是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發展遭遇的諸多困難和挑戰之一。在推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中國政府渴望通過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來緩解和解決這些問題,讓廣大兒童享受更多福祉,讓貧困不再代代延續。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以健康和教育為重點,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80個縣的農村困難家庭兒童給予從出生開始到義務教育結束的關懷和保障。
“這是促進貧困地區兒童發展的關鍵之舉,也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說。
根據發展規劃,其主要任務包括新生兒出生健康、兒童營養改善、兒童醫療衛生保健、兒童教育保障、特殊困難兒童教育和關愛等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兒童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但總體上看,兒童事業發展還不平衡,城鄉兒童“成長鴻溝”客觀存在。目前,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兒童約4000萬人,其健康、教育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黨國英表示,當前中國不少貧困人群由于在成長階段教育缺失,長大后難以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擺脫貧困。兒童健康和教育不僅是私人問題,也是公共領域問題。
根據規劃,中國將推動各地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的時間表、路線圖,解決農村義務教育中寄宿條件不足、上下學交通困難、基本教學儀器和圖書不達標等突出問題。
余潤涵選擇閱讀作為她激發學生興趣的切入點。“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許多學生不喜歡上學,每年只有約40名學生考上高中,其中還有不少人放棄繼續就讀,選擇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余潤涵說,學生的“厭學”情緒一度令她感到苦惱。
為了幫助孩子們“看見”外面的世界,余潤涵嘗試在班級成立圖書角,這也讓她收獲意外的驚喜。
“這里的孩子雖然不愛上學,但喜歡看書。我募捐了一些舊書籍、舊雜志,每次一放上書架,很快就都被借走。初中生里不乏一些調皮好動的孩子,但在閱讀課上,教室里比平時要安靜得多。”余潤涵說。
她認為,如果能及時培養兒童愛好閱讀的習慣和興趣,將來即使他們離開校園,也能具備基本的自學、思考能力,而國家層面的規劃將為貧困地區兒童提供更多的保障。
教育專家指出,對貧困地區兒童健康的關心是這一規劃的另一大亮點。畢竟,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成為身心健康公民的前提條件。
規劃要求,改善貧困地區嬰幼兒營養狀況,倡導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擴大貧困地區困難家庭嬰幼兒營養改善試點范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資金使用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兒童營養改善保障能力,建立兒童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制度。
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中國兒童營養狀況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兒童營養問題更為突出。農村地區兒童低體重率和生長遲緩率為城市地區的3至4倍,而貧困地區農村又為一般農村的2倍。
按照規劃,到2020年,貧困地區5歲以下兒童生產遲緩率降低到10%以下,低體重率降低到5%以下,貧血患病率降低到12%以下。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辛濤表示,這是扶貧工作的繼續深化,對兒童成長的薄弱地區、薄弱環節進行具體規劃,在國家層面通過政策調控的方式,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問題,這符合教育公平的本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規劃落實的關鍵點是經費保障,建議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在基礎教育方面加強省級財政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