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開放實習崗位,實習期5個月,每月補貼1000歐元,包機票。”近日,一條歐盟招實習生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引發大量轉發關注。然而消息傳出不久,“歐盟招實習生是假消息”的信息再次引爆朋友圈。以至于沒過多久,歐盟駐華代表團不得不在官網發布公告澄清—實習機會確是歐洲委員會實施的真實項目。
歐盟招實習生是真,但“假消息”的出處也并非毫無來由。據筆者調查,“歐盟招實習生”的消息發出后,確有中介公司打著這個幌子進行詐騙。
事實上,面向大學生的實習陷阱由來已久。對于把實習和兼職當作修煉內功、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的大學生來說,類似網絡平臺、中介公司、熟人介紹、草根組織這些看似“條條大路通未來”的求職之路,實際上卻暗藏陷阱,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人仰馬翻。
“知名大網站”也不是各個靠譜
大三下學期,趙晴的專業課基本修完。抱著“應該帶著學到的知識走出校門去鍛煉”的想法,她著手申請實習。簡歷飛向明確目的地—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崗位。
趙晴覺得投簡歷的時候自己很謹慎。她刻意選擇了幾家“知名的大網站”,而且投的全部是網站認證過的公司,規模在100人以上。一些網站宣稱,會對發布招聘信息的公司提供身份認證功能,公司通過上傳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開戶許可證等證件的掃描件獲得認證。
投遞了30余份簡歷后,趙晴接到一家文化公司的面試通知。她回憶,那是在“偏僻到不能再偏僻”的地方,周圍沒有指示牌,完全不像有一定規模的文化公司。為了保險起見,陪她同去的男友決定先充當面試者。
從男友口中得知,那是一家類似夜總會的場所,很昏暗。面試他的是一個40多歲的濃妝女子,介紹說“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端茶值班什么的,工資3000元起,值夜班還能有補助”。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趙晴還覺得后怕。她說自己聽說過一些人在工作或實習過程中被害的案件,“自己覺得已經很小心了,沒想到還是會被騙。”回到宿舍后,她在網站上舉報了這家公司,希望不再有人受騙。從那后,她決定再也不在這類網站上申請實習。
“學校是個相對單純的地方,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有回報。但是社會很復雜。作為大學生,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和閱歷的增長,還需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趙睛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警示其他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