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小時,600公里,張德勝和另外5位老鄉將騎摩托車沿316國道返回江西鷹潭貴溪的鄉下老家過年。路途順利的話,夜幕再次降臨時,張德勝就能見到他14歲的小兒子了。
過年返鄉仍首選騎摩托
5時50分,福州市二環森茂加油站,中石油公司派遣了十余名志愿者已經在此等候鐵騎返鄉的騎士們,奉上姜湯和熱茶,并為騎士們佩戴反光背心和加絨的護膝護肘。
張德勝第一個駛進加油站。這位43歲的江西人曾鐵騎往返閩贛兩地20余次,他的行李滿滿當當,讓這場披星戴月的長途騎行看上去更像一次搬家。
“這是音箱,朋友店不開了,送我的。”在福州呆了快20年的張德勝有穩定的熟人圈,“但老婆孩子沒辦法接來。小兒子讀書好,過來進不了好學校怕耽誤他。”
不少摩托騎士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火車票難買、騎車成本低,春節在家用車也方便。而如同張德勝這樣與家人兩地分居的不在少數。
“我們家鄉在縣城,沒有直達的客車,回到家里還要轉幾趟車。”34歲的唐日梅9日凌晨5時就來到漳州龍江加油站與老鄉匯合,他們將從福建漳州回到江西吉安遂川縣。
老家有老有小,唐日梅給他們都帶了新衣服。但她行李很輕便,也有些遺憾,“年后反正就要趕回來上班,孩子跟不過來,沒人帶。”
千里騎行收獲沿途風景
對于動輒超過數百上千公里的風雨兼程,騎士們依然保留了農民的樂天質樸,不少人把騎行當作“旅游”。
在漳州務工已有4年的龍伯軍、孫蘭花夫婦來自湖南張家界慈利縣,1300多公里的返鄉路,最快也要3天時間。
“從漳州出發,經過長汀、瑞金、贛州、井岡山、株洲、長沙,最后到常德,”孫蘭花捧著姜茶笑說,“一路逛著回去。”
從泉州晉江石獅出發的貴州人楊興,則要穿越福建、江西、湖南和貴州,“聽說有點辛苦,但有哪樣苦是我們農民沒吃過的?”30歲的小伙子是第一次騎行返鄉,“班車票往返1600(元,人民幣)多,一下能省不少,又能賺一個新的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日凌晨6點25分,福建全省已有1536車共2174人從中石油各站點騎摩托車踏上返鄉路。目前,數據還在持續上升。
閩各界為外來工返鄉伸出援手
福建省衛計委統計數據顯示,福建2013年流動人口已達1100萬、占總人口27%。和其他沿海省份一樣,“鐵騎返鄉”已經成為福建“中國式遷徙”的獨特現象,也引起越來越多社會關注。
在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泉州晉江、石獅,交警部門出動警力在集合出發點維持秩序;閩贛兩省國道省道沿途的加油站全部開放提供驛站服務,部分加油點免費提供餐飲和加油服務。
從9日凌晨3時,中石油福森茂加油站站長唐德龍就開始熬煮紅糖姜茶,三個小時后,姜茶分送給路過騎士。8時半,中石油寧德市分公司維修組組長李文栩為趕往江西余干縣的左廣茂維修漏油的油箱。
為了幫助鐵騎順利返鄉,中石油公司連續4年為騎摩托車返鄉的農民工提供愛心服務。“我們本是不提倡鐵騎返鄉的,但只要農民工有需要,我們就會伸出援助之手。”中石油福建公司總會計師齊峰表示,“比給錢更重要的是給予農民工尊嚴,這樣才能給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政府要采取措施推進就地城鎮化,尤其是中西部農民就地城鎮化,他們能在流出地就業,就不必長距離離鄉背井去工作。”福建師范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宇表示,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已經積累了一定資本,在流入地定居的愿望也比較強烈,政府應盡快推進改革舉措,使之與流入地融合,“不完全達到、但至少接近享受公共服務,處于平等地位上,能把家庭主要成員接過來。”
春節回家,成為農民工一年之中難得的寶貴時光。摩托車后座上載著的,不僅僅是返鄉的行囊,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鄉愁。正如劉德華在羊年春晚即將獻唱的歌曲《回家的路》中所講述的:再累也一樣堅持的腳步,回家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