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作業、輔導孩子功課、參加家長會……這些是當前家庭教育的家常便飯。學校和教師號令家長,家庭教育怎敢不從?一直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思維大行其道,加之很多家長自身存在分數至上的偏頗觀念,我國的家庭教育習慣于步學校教育后塵,循規蹈矩地跟隨學校的節奏,步調一致地重復課程的學習,充當替補教師的角色。而孩子們在成長中沒有汲取到家庭教育應該輸送的新鮮養分,多層次、多方位、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難以滿足,被塑造成一個個聽話的“木偶”,獨立的個性和思想意識受到束縛。家庭教育總是幫教師干活,“耕了學校教育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毋庸置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家庭教育不能荒廢,不能成學校教育的替代品。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老師,在其成長中的教育作用也不是學校和教師所能越俎代庖的。學校教育是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腦思考。而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和價值在于培養和造就孩子生存生活、做事做人的本領,成為孩子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訓練場。
家庭作為孩子身邊的課堂,要走出學校教育的陰影和籠罩,從生活入手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和健康情趣,時時輸送養料來滋潤孩子成長,把握好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成長的開關。人際交往、品格修養、公共關系、心理健康、法律法規、生命安全、生活常識、行為習慣、風俗人情、飲食文化等這些學校教育的奢侈品,都應成為家庭教育的家常便飯,促使孩子營養均衡地發展。
“子不教,父之過”。大數據時代,每個家庭都是一本匠心獨運的教科書,是對孩子因材施教和實現個性發展的重要載體。家長的文化水準、職業道德、個人修養以及家庭成員共同形成的家風,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的鮮活素材。每個家長應挖掘自身獨特的教育資源,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創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有趣的家教資源。依據孩子自身特點和個性特長,尊重差異,俯下身子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適合孩子獨特口味的教育套餐,激活和釋放他們的內在潛能,讓他們在家庭教育的肥沃土壤中健康茁壯成長。
當然,處在教育開放發展的大環境下,家庭教育也不能孤芳自傲、閉關自守、單兵作戰,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更不能與學校教育勢不兩立。要接軌學校教育,及時將孩子在家成長的情況反饋給學校和教師,引導孩子將在校所學知識在家庭生活中充分實踐應用,提升學習能力,有效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豐富和提升家庭教育的內涵,全面夯實學生健康成長的素質底蘊。
家庭教育唯有走自己的路、耕自己的田、守住自己的陣地,方能實至名歸,撐起孩子成長的半邊天,成為大教育體系中的一畝方塘。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渴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