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蕾鈺 洪成文
可汗學院作為一種特殊的MOOCs模式在現今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種短小精悍、沒有高校官方制作支持的視頻“學習產品”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訪問量超越美國頂尖高校的網絡課程。《福布斯》雜志將可汗學院的教學方法比喻為“改變整個教育模式的先聲”。在其迎來廣泛贊譽的時候,我們應冷靜、全面的進行分析,以更理性的方式進行投入。
我們必須承認可汗學院及后期涌入市場的類似產品都代表了一種模式,有其不容替代的優勢:
首先,可汗學院的模式產品符合現代認知方式。一方面,可汗學院出品的視頻平均時長不超過10分鐘,符合現代“碎片化”的時間安排與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可汗學院模式讓個人可以根據學習興趣與情況選擇“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與模式。此外,當前的可汗產品將短視頻與類游戲化內嵌式檢測相結合來,更符合現代趣味化學習的風格。
其次,可汗學院模式的多終端傳輸渠道及免費資源,節約了財力與精力的投入,從而增進了獲取性,并能引起人們持續關注。
最后,可汗學院建立了“C2C”(顧客到顧客)的學習模式,將所有人變成知識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快的形成與滿足需求。這種人人均可為教師的開放包容調動了廣大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社會正能量,對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大有裨益。
誠然,本著技術與創新的視角來觀察可汗學院的模式是欣喜的,但同時我們需要審視其可能存在的問題。
首先,可汗學院模式不是系統性學習,模糊了背景知識要求,且針對性不足。目前大部分網絡課程的學習都存在課程整體完成率低的特點,對可汗學院模式的短小知識點式的作品來說尤其如此。目前MOOCs大數據還未能評估整體學習者的知識水平,而基于經濟學科的一線經驗,我們發現學生可能由于缺乏基本原理與宏觀環境的知識,反而對部分概念形成誤讀。即便是案例,依舊是統一封裝的學習資源,對不同學習者來說理解與收益都大相徑庭。
其次,我們要正視可汗學院模式體現出的非正式性。由于對授課與學習者的門檻降低,可能會造成部分信息良莠不齊、評估困難及對現代教學與教師積極性的打擊。一方面,可汗學院模式也可能催生具有負社會效應的產品。不當的思想傾向、不準確的知識、不適宜的表達方式都可能透過沒有基本資質的授課者傳播出來。另一方面,在虛擬環境中通過考試和學分認證進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仍待考究,難以頒發社會認可的證書,對學習者的吸引力有限。此外,似乎人人可講的方式弱化了權威的力量與正式學習的嚴謹性,會一定程度損傷現代教師與專家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并不一定是適合我國學習者的方式。我們既要看到顛覆權威、減少限制等美式創新文化經驗,也要注重標準、嚴謹、敬畏的力量。而同時不可忽略在中小學層面“校中校”,會催生課外學習商機而造成新的不平等。
最后,互動交流不足也是可汗學院模式一直致力改善的硬傷。當前學習視頻內嵌問題模塊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問題,但由于教師人員不確定、缺乏后續評估與系統維護、留言式互動紛亂,使得師生互動效率效果堪憂,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
既然可汗學院存在著優勢與不足,我們能如何有效趨利避害,甚至借創意與模式建立自己的標準與地位,需要選擇“正確的打開方式”。
首先,我們既要認識其必要輔助地位,亦要充分重視其社會效應。一方面,我們應看到線上教育只能是多樣化知識與訓練的環節之一,尤其在學校教育層面的教育需要有教師對資源進行篩選,對學習過程進行安排與指導。另一方面,我們應借用可汗學院模式對中國文化、語言、制度等進行恰當宣傳。網絡點擊率已充分顯示該模式的魅力,我們需要盡快的動員官方及民間力量投入各種語言版本的中國知識宣傳,從而潛移默化、用主流和正能量的思想影響各國各類學習者。
其次,我們要引入恰當的信譽背書與分級管理。快速拓展與滲透,爾后進行標準制定與評級是美國在各領域占據先機的方式。如今,在網絡課程市場分類未明晰、標準不明確的時機,我們率先以高質量、精細化的產品與標準占據市場,是我國有能力且應承擔的責任。
再次,我們要重視背后數據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們鮮見對學習者學習情況大數據的實際挖掘,既沒有真正促進學習模式的改善與成績的提升,又沒有對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真正價值的證據與建議,這需要降低數據挖掘的技術要求與成本、公開部分數據、鼓勵研究者參與等方式來實現,最終歸結于技術及軟件設計上的突破,國家政策的支持。
當然,最后我們還應注重多渠道融資。教育雖是公益式服務,但畢竟免費、義務性的投入難以保證高質量服務。一方面,除依靠嵌入廣告、捐贈與志愿服務不夠,還需要國家投入。我國需要借用大量的可汗學院模式產品來實現更大的社會正效應,而從我國國情與傳統來看,國家實際的財政支持才可能真正改善公益網絡教育的現狀。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商機的挖掘。我們要重視網絡品牌打造帶來的未來合作窗口,如訂單式、更個性化的課程設計,挖掘我國不斷崛起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習需求,率先建立“中國”類知識品牌,謀求世界市場。同時,我們應保護學習者大量注冊信息的安全,形成良好的信任與商譽。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