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發布的一條微博受到廣大網民的關注,微博中指出了北京某小學學生在博物館里亂扔垃圾、喧嘩打鬧等不文明行為。當下,公民素養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哪些素養和行為是應該從小學培養的?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7.4%的受訪者覺得現在小學生的文明素養水平高,46.8%的受訪者認為一般,15.8%的受訪者直言素養較差。
兩名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同學受采訪說都表示學校雖然沒有開設過專門課程,但自己也都接受過和公民素養有關的教育,“希望學校多一些相關課程,但考核方式不要太刻板”。
秦皇島市海港區迎賓路小學一年級一班班主任陳蕊介紹,該校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會上一門叫做《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課程中會教給學生們有關公民素養的內容。陳老師說,學校這門課程并沒有試卷考核,而是根據綜合表現進行評級。同時,作為德育的重要考核標準,學校還制定了小學生素質評價手冊,根據老師、家長和同學的評價,對學生的公民教養進行綜合評估。
調查顯示,93.9%的受訪者覺得小學教育階段的文明素養教育重要,其中60.0%的受訪者覺得非常重要。僅0.9%的受訪者覺得不重要。
同時,13.3%的受訪者覺得現在小學教育階段的文明素養教育非常有效,59.6%的受訪者覺得有一定效果,22.0%的受訪者坦言基本無效,3.1%的受訪者認為造成了反效果。
陳蕊指出:“與課堂教育相比,老師和家長的言傳身教,要更加有效。”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家長接孩子,家長見路上沒有很多車,便闖紅燈過去,學生盡管覺得不好,但也會跟著家長過去,這樣對于學校的教育就是一種破壞。老師的言行也一樣重要,一些不經意的不文明行為會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影響。而老師好的示范,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有一次我在上完美術課后,發現垃圾桶里有許多只畫了一點兒的紙,就撿了出來,和同學們說為了環保這紙還可以做草稿紙。之后,同學們就經常會去看看有沒有被浪費的白紙。”陳蕊說,“低年級的孩子們往往還在一個模仿的學習階段,因此家長與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目前小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問題有哪些?調查中,51.4%的受訪者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文明素養教育不重視,49.2%的受訪者覺得日常的校園氛圍不夠好,48.0%的受訪者覺得是受社會不文明現象的影響大,46.0%的受訪者覺得運動式的教育方式,缺少持續性,45.5%的受訪者覺得沒有相關的評價考核體系,45.2%的受訪者覺得老師沒能起到應有的教育及示范作用。
“學校還是一個相對純凈的環境,大家都會比較注意自己的修養,對于孩子來說,真正難的是走出校園后,發現周圍有一些不文明行為,怎樣堅持內心的準則與素養,才是關鍵。”陳蕊說。
有哪些文明素養應該在小學階段被養成?73.7%的受訪者認為是文明禮貌用語,71.2%的受訪者認為小學生應做到在公共場所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67.8%的受訪者認為是尊重他人、懂得分享。其他還有:良好的生活習慣(64.1%),出行排隊、過馬路走人行道(60.6%),愛護公物、保護環境(57.9%),誠實守信、遵紀守法(55.2%),拾金不昧、樂于助人(47.5%),進取、創新、有求知欲(36.0%)。
對于公民素養教育在小學階段的開展,陳蕊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們建立‘推己及人’的意識。以后走到社會上,首先是不能干擾到他人,這樣別人也會不給你帶來困擾。只有建立了這個意識,然后才談得上團結友愛等精神品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