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帕米爾高原還是滿天星斗,烏蘇里江已灑滿陽光。祖國疆域東西經度相差近60°,遼闊而壯美。我們丈量克州茫茫戈壁的廣袤,眺望皚皚雪山的雄奇,在祖國邊疆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時光。致敬青春與夢想,責任和堅強。”這是支教隊員們寫在日記中的一段話。
2016年暑期,由清華大學牽頭,來自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揚州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和山東大學6所高校的12名大學生志愿者,從北京、上海、南京、湖南、山東出發,齊聚祖國的西部邊陲——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他們精心準備了包括鋼琴、聲樂、書法、手風琴、吉他、口琴、國畫、剪紙、手工、素描、卡通畫、舞蹈、攝影等十三門課程,滿足了當地對藝術課程師資的迫切需要,受到當地領導老師以及孩子家長的歡迎。
踐行承諾,收獲成長
“我們會回到阿合奇,我們會回來看你們”,一個月的支教時光,在往屆支教隊員內心種下了一份新疆情結。謝智寧、張若冰、魏霄是2015年藝術支教與文化交流支隊的隊員。今年,他們作為老隊員又一次來到阿合奇,幫助新隊員更快適應支教生活。“離開新疆,離開阿合奇后,這里的一切就常常出現在我的腦海、我的夢中。心心念念了一整年,還是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再次踏上這片我熱愛的土地。”
“我承諾了,我來了。”來自清華大學的謝智寧說道,“真正的新疆情結,從離開它的那一刻開始?;氐絻鹊睾螅也耪媲懈惺艿搅肆謺泴ξ覀冋f的這句話的涵義。這份情結,這塊土地,這里的藍天和托什干的河水,呼喚我再次來到這里。”今年,謝智寧挑起支隊隊長的重擔,帶著牽掛與傳承,承諾與奉獻,與新隊員們開啟了新的征程。
親近新疆,收獲友情
“我想去最西部看看,腳踏實地切身感受。”這是支隊中不少隊員的心聲。
來阿合奇前,隊員們也曾有過對當地安全情況的擔憂。但阿合奇帶給了他們一個又一個驚喜——悠遠的藍天、蒼涼深邃的庫姆孜琴聲,溫暖的土地映襯在獵鷹的羽翼之下。這里干凈而恬謐,有田園牧歌式的情懷,也因祖國的對口援疆政策,逐漸告別閉塞和落后。
短短幾天,12名來自全國各地,本素不相識的隊員迅速成為了好友。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陳楚斌說,“我們擁有共同的志趣,很快變得無話不談。在朝夕相處的日子里,與其說是朋友,我們更像是家人。”
互助友愛,收獲感動
少年宮里的孩子來自不同的民族——有維族、回族也有漢族。不同民族的孩子們親密無間。如果有孩子沒有帶手工材料,其他孩子都很踴躍地借給他。大家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在這里,民族的融合與團結不是口號,也無需號召,而是每天都在切切實實發生著,踐行著。
負責鋼琴課的陳楚斌每天要上四節課,孩子們年齡、基礎、領悟力都不同。“每天上完課都覺得很累很疲憊。但是看到孩子們漸漸學會了自己喜歡的曲子,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這里的孩子特別踏實。壓腿、下腰、耗胯的時候雖然很疼,但他們仍然非常堅強,不掉一滴眼淚。”負責舞蹈班教學的謝婷婷在交流中對阿合奇的孩子們贊譽有加,也被他們感動著。
說到感動,來自揚州大學的宋芝佳或許最有發言權。“媽媽說來這里的老師都是善良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聽老師的話”,采訪中一個孩子的稚嫩之語觸動了她的心弦。
阿合奇的一切都是那樣美好——從藍天白云,到遠處的雪山,從托什干的河水,到她養育的阿合奇人的心——這大概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大學生們齊聚這個小縣城的原因。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舒紫云說,“當我看到阿合奇的藍天和夜空下閃閃發亮的星星,當我看到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笑臉和認真畫畫的樣子,當我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一生都值得珍惜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我的幸運。”
十二名大學生在這個盛夏,在阿合奇,陪伴了孩子們的一段成長,用愛心播種,用藝術澆灌,只盼他日,幼苗們能亭亭如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