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薩爾曼·可汗把他給表妹制作的遠程教學視頻在YouTube上公開的那一刻,教育資源得到了開放共享,互聯網開始重新定義教育。
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以來,給教育帶來了第一個改變——教學資源得到完整的釋放。如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到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在此情況下,傳統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一個優秀教師從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到可以同時給幾千甚至幾萬個學生上課,互聯網的出現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
對于城市的孩子們來說,一方面他們能直接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已經熟悉了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因而可以游刃有余地根據自身情況充分學習;但是在鄉村學校,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師生與大山外的世界隔絕,難以理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更無法共享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
互聯網的介入為教育公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將教育公益劃分為三個時代。以滬江“互+計劃”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公益項目作為2.0時代的標志,為時代劃分提供了兩條清晰的依據:有沒有接入互聯網,以及能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前者區分了1.0時代和2.0時代,后者則是2.0時代向3.0時代發展的主要路徑。
教育公益1.0時代:著力改善硬件問題
據統計,當下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超過14萬所,留守兒童達6100多萬,他們代表著我國后20%的教育。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國家出臺了多項措施,對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最后的20%進行“底部攻堅”。眾多富有愛心的企業也紛紛捐款捐物,在偏遠地區建學校、搭設施。社會各界開展的邊遠山區支教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在教育公益1.0時代,諸多公益項目最大的成就是改善了一部分鄉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這能幫助偏遠山區學校解決硬件部分的問題,但是困境依然存在。
第一,師資薄弱,老師自身水平有限,許多學科的課程開設不起來,素質教育成為空談;第二,鄉村教師得不到良好的培訓,現代化教學設備不會使用,只能讓捐贈的白板、電腦積灰;第三,短期支教的模式由于歷時過短、志愿者專業性不足,無法給予山村孩子持續性、徹底性的幫助。
教育公益2.0時代:“互聯網+教育”顛覆課堂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戰略,各行各業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一時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而基于“互聯網+”戰略的教育公益,也迎來了新生。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公益可以成為什么樣子?
地處四川宜賓大山深處的白云小學是全國14萬所小規模學校的典型代表,鄒長江老師帶著僅有的10個學生堅守在這里。2015年10月,白云小學加入了“互+計劃”,一個由互聯網教育企業滬江發起的,支持中小學優質網絡課程共建共享的教育公益項目。
基于滬江旗下的在線直播工具CCtalk,“互+計劃”為白云小學建立了CCtalk直播教室。通過學校里唯一一臺積滿了灰塵的臺式電腦,一根細細的網線,“互+計劃”連接起了白云小學與大山外的世界,也連接起了貧瘠的鄉村教育與最新、最快、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現在,每天中午是白云小學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他們圍坐在教室里那個磨得發亮的水泥講臺邊,聆聽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為他們帶來的精彩課程。
在四川省另一座城市廣元,也有一群留在山區,渴望學習的農村孩子。
“為了讓農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來自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的張平原校長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起的CCtalk線上分享會上這樣說到。張平原和他的范家小學也是“互+計劃”中的一員,并且是以“聯盟”的形式加入。
為了緩解農村學校師資不足、大量課程難以開設的困境,張平原聯合周邊十幾所農村小規模學校發起成立了微型學校發展聯盟,借助CCtalk開展互聯網課程,并形成了網絡藝術課堂的常態化發展。“不僅孩子們第一次有了美術課、音樂課,我們的老師也勇敢地邁出了網絡教學的第一步。”
教師資源的共享,讓鄉村學校的課表豐富了起來;生動的直播模式,讓孩子們能夠直觀、真實地感受教學場景;新的教學工具和手段,讓山區老師們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提升。互聯網教育就這樣改變了鄉村學校。
過去做教育公益只是積累了物理條件——建了路,從教師本身的訓練到教育資源的提供上依舊是欠缺的——沒有車。“互+計劃”突破了傳統教育公益只解決硬件的問題,既修了路,又造了車。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加入“互+計劃”。依靠CCtalk跨越空間的直播,鄉村學校與大城市優秀的教育資源完成了對接,更多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老師也得到了高效的訓練,城鄉的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此外,“互+計劃”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聯合各大高校創新使用“互聯網+支教”模式。在線支教在為鄉村孩子帶去優質課程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持續學習的動力。另外,為解決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關愛的問題,“互+計劃”還搭建了親子溝通平臺,讓在城市務工的父母與遠在山區的孩子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跨地域在線交流。
從基礎設施的支持,到教育資源的持續輸出,“互+計劃”貫穿了“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公益的各個層面。互聯網將世界連接在一起,“互+計劃”用這種更有效的方式,連接各方資源,進一步推進教育公益的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滬江“互+計劃”將教育公益帶入了2.0時代。
教育公益的未來時:覆蓋更多人群的個性化學習
“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些鄉村學校的土地中發芽,讓這片土地發生了改變。”從去年十月份開始,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就帶著“互+計劃”團隊去到各個鄉村學校。如今,他們播種在這些村學校的種子已然發芽,散發出盎然生機。
而未來,互聯網學習或將成為鄉村學校常態化的學習方式。
除了被動接受老師教授這樣相對來說以推為主,溝通為輔的方式,孩子們將更主動地使用互聯網進行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們將會采用輕量級的互聯網培訓模式在線學習,進行跨地域互動交流、聯合教研,甚至讓通過互聯網開展鄉村教師自我群體培訓成為可能。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公益會迎來新的發展——更多遠在山區的孩子可以參與進來,更多鄉村教師從提升教育理念開始接受培養。相比于現在依靠互聯網將外部資源連接入校,未來鄉村學校會自己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道路,把互聯網思維深嵌入農村學校的課堂,讓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這也是“互+計劃”正在做的事。僅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互+計劃”就滲透到全國20多個省份的500余所中小學校,影響10余萬學生。
滬江方面表示,接下來將繼續發揮平臺優勢,幫助各地學校將自己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相互鏈接,向所有能通網絡的鄉村學校或教學點提供優質資源與鄉村教師網絡課程培訓。預計到2016年底,“互+計劃”將全面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未來一年內,將惠及數十萬教師和百萬以上的中小學學生。
從最初純公益的BBS論壇,到如今的互聯網教育獨角獸企業,滬江15年來一直堅持“用互聯網改變教育”的初心。為了實現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滬江不斷擴大自己的教育公益版圖,用成熟的互聯網技術手段讓輕量級、高效率、大規模、可持續的教育公益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