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教育部發布中考改革意見:取消藝術體育加分
2016-09-21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訊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罚ㄒ韵潞喎Q《意見》),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J?。此外,還將改革中考錄取計分科目構成,將體育納入錄取計分科目。

       據介紹,目前,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冗€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招生錄取“唯分數”,影響學生全面發展;考試內容偏重機械記憶、重復訓練,加重學生負擔;招生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加分項目不合理,影響教育公平。

       為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意見》提出五大任務,包括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招生錄取辦法、進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強考試招生管理。

       根據意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均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以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傾向。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將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基本依據,爭取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中考錄取模式。

       “這主要為了改變目前高中招生將部分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唯一依據的做法,克服唯分數論。”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安排,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訂中考改革實施意見,并于2017年8月底前報教育部備案。同時,綜合改革試點將從2017年之后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目前初中在校生、非試點地市仍執行原來的考試招生辦法。

       ■ 焦點

       1 推行學業水平考試 統一規范“兩考合一”

       《意見》稱,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試成績既是學生初中畢業又是升學的基本依據,明確了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多重功能。

       “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將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合二為一,實現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試,減輕學生重復備考的負擔和壓力。”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解釋。

       據其介紹,近年來許多地方進行了“兩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稱、要求不一,這次進行了統一規范。對于個別尚未實行“兩考合一”的地區,這次改革也給予了緩沖期,要求他們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過渡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2 體育納入錄取計分 學生可自選其他科

       改革之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將包括《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但并非所有考試科目都納入錄取計分總成績。

       據了解,除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外,根據文理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試點地區可確定其他具體錄取計分科目及數量,防止群體性偏科和加重學生負擔。

       此外,為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體育將被納入錄取計分科目,并要求科學確定其考試分值或等級要求。

       意見還提出,有條件的試點地區,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門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錄取計分科目的機會。

       3 大幅減少加分項目 計入綜合素質評價

       《意見》要求加強考試招生管理。進一步明確招生范圍、招生規模等基本要求,嚴禁違規跨區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惡性競爭。

       同時明確提出,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取消體育、藝術等學生加分項目,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對本地區加分項目和分值進行清理和規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項目。

       不過,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的同時,為了繼續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相關表現等將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在招生錄取時會作為參考。

       4 綜合素質評價建檔 實行“誰使用誰評價”

       此次改革中,綜合素質評價將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一起,成為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主要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和突出表現。

       《意見》要求,初中學校要將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動記錄和事實材料進行公示、審核,為每位學生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提供給高中學校招生使用。

       據了解,綜合素質評價將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訂統一要求,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制訂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在結果使用上,將實行“誰使用誰評價”,由高中學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制定具體的使用辦法。”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 追問

       “全科開考”是否增加負擔?

       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內容

       根據《意見》要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均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以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

       “全科開考”是否會增加學生負擔?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錄取計分科目的構成和數量上,要求在語文、數學、外語3科以及體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顧、負擔適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試科目都納入錄取計分總成績,沒有納入總成績的科目考試成績合格即可。”

       據其介紹,為防止增加學生負擔,這次改革進行了綜合設計??荚噧热輳娬{提高命題質量,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在成績呈現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數、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等級”呈現,克服分分計較。

       如何保證素質評價準確客觀?

       建追責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查違規違紀

       這次改革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兩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意見》規定,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是培育學生良好品行、發展個性特長的重要手段。

       如何保證這些“觀察”“記錄”和“分析”客觀準確,對此,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改革要求對評價內容進行細化和完善;在評價程序上,強調要做好寫實記錄、遴選典型事實材料、將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實材料進行公示、審核、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同時在結果使用上,實行“誰使用誰評價”的方式。

       “在嚴格程序、評用分開的同時,還特別強調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綜合素質評價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保障客觀真實。”該負責人強調。

       ■ 盤點

       多地已先行探索新中考

       記者注意到,在教育部公布中考改革方案之前,北京、山東、湖南等多個地區已經開始探索中考改革,改革方向與教育部此次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較為一致。

       山東

       山東濰坊市從2004年在高密市進行中考改革試點,2006年在全市推開。改革包括高中升學考試和學業水平考試合二為一,依據學業水平考試等級和考生綜合素質等級進行錄取,錄取時根據各學科成績等級實行組合錄取等多項內容。

       湖南

       近日,長沙市教育部門宣布,今年啟動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調研工作,完善中考成績的呈現方式,探索與湖南新高考對接的“等第制+分數制”。2006年,長沙市開展中考制度改革,改變一直使用的分數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績不再以分數形式呈現,而是以A、B、C、D、E五個等第形式呈現。與此同時,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并將評價結果與高中錄取掛鉤。

       浙江

       2015年3月3日,浙江嘉興市教育局下發《嘉興市2015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高中段招生工作實施意見》,啟動新一輪中考與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革提出統一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查)科目和要求;降低考試科目的滿分值,并將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納入升學考試總分;以多元招生為模式,減少中考加分項目和分值。

       北京

       2016年4月8日,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北京市新中考改革方案。考試實行“3+3”模式,除數學、語文、外語為必選科目外,考生可從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五門中選擇三科參加考試,且必須至少選擇一門理科科目(物理、生物、化學),總分為580分。

       北京新方案將于2018年正式實施。也就是說,現在正讀初一的同學們走進中考考場時,會成為第一批“嘗鮮”北京新中考的學生。

       本組稿件采寫/新京報記者 沙璐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