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引導民資加大投入,2020年九成老人將獲社會化養老服務
2017-07-13人民網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將老去。在北京,人口老齡化問題表現得較為突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8.4萬。據測算,2030年北京戶籍老年人口占比或將超過30%。
近年來,北京市把居家養老服務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不斷完善市級指導、區級統籌、街鄉落實、社區參與的四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依托街鄉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區域性養老服務平臺,讓老年人實現了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養老服務,家庭擔不起、政府包不起、企業賠不起。”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這就需要家庭、企業、社會和政府等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
2015年,北京出臺了全國首部居家養老地方法規——《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從立法角度轉變各界對于養老產業的認知,并將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到居家養老服務上來。
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養老驛站,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
北京正在積極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運營、聚焦居家的社會合作性居家養老模式。按照《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將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
“居家養老好不好,關鍵看驛站辦得好不好。”北京市副市長王寧認為。在北京著力構建的“四級三邊”養老服務體系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起著直接承接服務對象和提供養老服務的作用。
作為老年人家門口的“服務管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就近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服務,由法人或具有法人資質的專業團隊運營。這是北京市創新養老服務供給的一次大膽嘗試,通過“政府無償提供設施、運營商低償運營”的方式,扶持社會力量專業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6年,北京市集中支持城六區試點建設150個驛站,今年再建設運營200個驛站,“十三五”時期全市要建設1000個驛站。
按照相關文件,有居委會的城市社區,其養老服務驛站的服務人口規模為7000至10000人,服務半徑不超過1000米。各驛站需要明確開展服務的區域范圍,實現服務區域的無縫銜接和服務人群全覆蓋。農村地區則按照村委會設置養老驛站。養老服務驛站一般設立10—15張床位,提供日間托養,實施專業照護,也開展短期全托,推介和轉送需長期托養的老年人到附近養老院接受全托。
由專業化的機構來運營,養老服務驛站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續發展。然而,養老產業是一項回報周期長、利潤微薄的投資項目。養老驛站作為政府向社區老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載體,其服務項目具有公益性,即便是收費服務項目,也遠低于市場價格。
目前,雖然驛站場地由政府無償提供,但驛站改造、裝修、設備采購維護等成本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對企業而言,運營單個驛站,很難實現盈利。但如果一個企業同時運營幾十家驛站,形成網絡,驛站完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為養老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平臺。
為促進居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北京市政府在市場準入、投資融資、土地規劃、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探索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推動居家養老服務規范化、專業化、連鎖化發展。以朝陽區為例,截至目前,該區100家驛站的連鎖化率達到75%。同一主體最多運營8個驛站,同時運營5個以上驛站的企業達到6家,涌現出誠和敬、龍振養老、恒愛陽光、明夷紅心等一批連鎖化、規模化的驛站運營商。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