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讀書仍是 改變命運的捷徑
■邊走邊評
魏彩連,廣東十大孝女之一。許多人對她的故事并不陌生。如果說2014年《南方日報》的報道突出的是她的苦難和自強,那么本期“走基層”呈現的則是她命運的向好轉變。
從家庭因病致貧到靠讀書讓家庭脫貧,其間自然離不開魏彩連的個人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國家的教育幫扶政策,離不開政府的精準扶貧。她的命運由此揭開新的一頁,過往的淚水也被更多的歡笑所取代。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美好情景嗎? 魏彩連的故事,再次深刻證明讀書仍是改變命運的捷徑,特別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充滿著各種不確定的人生路上,讀書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改變命運機會最大的選擇。盡管這些年不斷有人唱衰讀書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否定“讀書改變命運”,但事實給了這些錯誤論調最好的回擊,魏彩連命運的改變也給了那些懷疑者一記響亮耳光。
廣東,特別是粵東西北地區,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是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舉全省之力幫助他們脫貧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鄭重承諾。過去五年,在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指引下,廣東打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實現了省貧困線以下148萬貧困人口脫貧,其就包括現在的魏彩連。魏彩連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更多貧困家庭的年輕人也可以像魏彩連一樣改變命運,而不是將貧困命運轉移給下一代。
扶貧先扶志。富蘭克林說過:“貧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于貧窮的思想。”魏彩連之所以實現命運的改變,首先就源于她對貧困命運的不低頭。她沒有一味地等待和乞求,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再加上社會的幫助和扶持,一步一步擺脫了貧困。要脫貧,廣大貧困者就要像魏彩連一樣有一顆不屈服的心,有一股不信命的斗志。扶貧,就要先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拔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魏彩連和她的姐姐魏桂芳,盡管身處貧困家庭,但沒有放棄讀書上大學。正是因為國家的定向委培政策,讓魏彩連沒有了后顧之憂,通過在韶關學院醫學院的三年學習,畢業后直接回家鄉衛生院當醫生。“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從來就是解決貧困的根本路徑。扶貧先扶智,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教育,堅決杜絕貧困學生上不起學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也要鼓勵更多的貧困學生像魏彩連一樣自強不息,通過接受教育拔除窮根,過上幸福生活。
魏彩連的故事迎來了精彩的轉折,希望她的命運逆襲能被更多人所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