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午,顧不上吃午飯,東方市江邊鄉居民盧衛平一直在芒果收購點忙碌,收購商則在一旁等著將剛采摘下來的上萬斤金煌芒裝車,準備發往廣東汕頭。
“今年產量2萬多斤,每斤收購價3元至4元,除去成本預計可以賺5萬元至6萬元。”盧衛平帶著收獲的喜悅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江邊鄉,這個東方市最邊遠的山區鄉鎮,也曾是東方最貧困的民族鄉鎮,如今正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快步前行。
交通暢通 出行更方便
在崇山峻嶺之中,沿著曲折迂回的山路前進,便來到了江邊鄉。遠,是江邊鄉給人的第一印象。
江邊鄉有多遠?73歲的符其中是土生土長的江邊鄉人。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從江邊鄉到樂東辦事,要花費一天時間;到東方市八所鎮,需要在路上過夜。
江邊鄉從交通不便到四通八達,得益于近年來東方市大力開展的“路網”建設。如今,從江邊鄉到樂東縣城只需要一個小時車程,到東方八所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談起路況改善,江邊鄉老干部符那利感觸頗深:1993年,因大廣壩水庫建設需要,老江邊鄉搬遷到現在的位置,那時候出門走的都是土路。1995年,鄉里的土路變成水泥路。2005年,鄉里鋪上了瀝青路。
2016年開始,東方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公路交通扶貧“六大工程”。據統計,2016年至今,江邊鄉硬化路6條,總投資約1055萬元,里程7.7公里。同時,窄路面拓寬道路4條,總投資約1289萬元,里程12.93公里。
“現在收購商來村里收購芒果,可以直接把車開到田邊就地采摘打包。交通便利之后,今年我們村金煌芒的售價也比前幾年都好。”江邊鄉白查村村民符勞翁說。
東方市江邊鄉芒果收購點一片忙碌
環境改善 生活更舒心
群山環抱中,一間間茅草房猶如一艘艘倒扣的船只,被人們稱為“船型屋”。“船型屋”是過去生活在江邊鄉白查村黎族同胞們世世代代的居所,白查村也因“船型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今年35歲的白查村村民符亞文小時候就生活在“船型屋”里。他告訴記者,“船型屋”外觀獨特,冬暖夏涼,但安全隱患大,“一刮臺風就讓人覺得不安全,而且容易漏雨。現在我們搬到新村居住,安心多了。”
符亞文口中的新村,距離原村落約1公里。2009年下半年,隨著舊村整體改造的完成,白查村整村搬遷至此。
白查村村民符永和告訴記者,新村水泥路鋪到家門口,衛生條件好。茶余飯后,老人們喜歡圍坐聊天,過去那些不愿意搬過來的老人,也開始感受到了新村的好。
過去在白查村,沒有通水通電,村民們過著挑水做飯洗衣的日子。近年來,在當地政府與幫扶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的幫助下,白查村鋪設了入戶水管,結束了當地村民從河溝里取用生活用水的日子。
居住條件改善,生活也更加舒心了。
產業發展 助村民致富
5月13日中午,山西收購商張小偉在江邊鄉新明村旁的收購點等待芒果裝車。這是他連續第6年到江邊鄉收芒果。“這里的芒果品質好,最多時每天收2萬斤發往廣州。”張小偉說。
數據顯示,江邊鄉現有芒果林3821畝。芒果種植是當地發展的重要種植業之一。
過去,新明村屬于深度貧困村。早年許多村民選擇種植橡膠等,發展十分單一。
新民村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改善村民生活,新明村率先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芒果、檳榔、百香果、蔓花生、三角梅及光伏發電等產業,村民通過入股方式參與。
針對過去村民因為不掌握管理技術,種出來的水果口感欠佳、產量低導致最后沒人愿意種植的難題,村里與專業種養合作社進行了合作,由合作社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并給村民提供保底價。
“集體經濟的發展,讓集體更有凝聚力,集體財力壯大后,不僅可以更好地建設人居環境,還能帶動全村發展產業致富。”江邊那姆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符亞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