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樓養老,孫子在三樓的幼兒園入托,每天放學他都會來看我。”71歲的梁奶奶覺得能在家門口養老很舒心。在西安市土門街道惠民北坊社區的辦公樓上,最近開設了一家日式的長者屋,這也是我省首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
離家只有一站路 家人每天都能來探視
14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等對西安市蓮湖區康隆西城長者屋進行調研。
干凈整潔的長者屋里,布局、用品都是日式風格。大廳里,老人們正對照著電視上的節目擺動手臂、活動肩膀和頭部,有些難以完成的動作,護理人員會在一旁幫助。進入老人們住宿的房間,寬敞明亮,床上鋪的是雅致的格子床單,窗臺上擺放著郁郁蔥蔥的綠植。
據長者屋的負責人介紹,這里主要接收中重度需護理老人,目前入住老人11名,年齡最小的71歲,年齡最大的95歲,收費因個人的身體情況和住宿要求有所區別。同時面向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用餐服務,日間照料2人,還有21名老人在這里用餐。
“老人基本都是周邊的,離家很近,孩子們天天都能來探視,老人也能享受到親情的陪伴。”該負責人表示,現在很多老人對到養老機構生活有顧慮,多數養老機構位置都比較偏遠,擔心孩子探視不方便等問題,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就解決了這些后顧之憂,很多老人的孩子幾乎天天來探視,老人住得也安心。
71歲的梁奶奶在這里住了半個多月了,她告訴記者,自己家距離這里只有一站路,6歲的孫子就在樓上的幼兒園入托,自己也在這里“入托”,兒子兒媳每天接孫子放學的時候,都來看看她,感覺就跟在家一樣。梁奶奶說,自己幾年前患上腦梗,半身不遂,現在左側的腿和手都不靈活,孩子們又要上班,一個人在家無法居住,這幾年一直請的保姆,但保姆不斷地要漲工資,還經常要回家,自己一個人在家里,吃飯都是問題。最近兒子將她送到了這里,有這些老人作伴,吃住都挺好的,還有社區的醫生經常來給看病。
入住老人簽服務協議 醫生每周上門服務兩次
梁奶奶口中的社區醫生,就是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師杜宏娥,她同時也是中醫主治醫師。周二正好是杜醫生到長者屋服務的日子,她為梁奶奶等老人做了簡單的體檢,測量血壓,聽聽心肺功能。
“我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都定期在這里服務,平常老人有什么不適,常駐的護士都會及時與我溝通。”杜醫生說,這里設有一個專門的家庭醫生服務室,與入住老人們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提供免費體檢、用藥指導、慢性病管理等多項公共衛生服務,她還利用中醫藥特長,為老人們進行體質辨識,根據不同體質給予健康指導。
杜醫生告訴記者,因為距離近,她平常也會來巡查,5月13日下午巡查時,突然發現一位83歲的老人睡覺叫不醒,意識有些淡薄,由于知道老人有高血壓和腦梗,她急忙聯系上級醫院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院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老人很快得到了救治,晚上就安全回到了長者屋。
城市老年家庭空巢化明顯 醫養結合將是未來趨勢
據了解,長者屋是引進日本先進的醫養結合“社區嵌入式”養老理念,為老人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利化的養老服務,確保老人在熟悉的地方有尊嚴地生活。
蓮湖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長者屋與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醫養結合服務協議,設立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室,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家庭醫生服務,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提供以預防保健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同時,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醫聯體單位,利用三甲醫院資源優勢,開展專家每周巡診,提供以康復理療、常見病治療、慢性病治療為主的優質醫療服務,以及便捷的急危重癥轉診綠色通道,切實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困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醫養結合。未來,嵌入式、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機構還將在蓮湖區乃至全市大力推廣。
記者從西安市衛健委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161.96萬人,占總人口16.19%;65歲以上老年人112.94萬人,占總人口11.29%,呈人口老齡化、老年家庭空巢化、群體結構多元化特點。2018年,西安市直接投入到醫養結合的資金達825.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