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回來了!村里辦起了免費課堂!”近日,荷嶺鎮三塘村走出去的教授黃巖帶著妻子回鄉授課,這一喜訊傳遍了山村,村里孩子們的心一下子就沸騰了。山村的留守孩子們可以零距離地接受來自大都市的教育,家鄉優秀人才的愛心回報也震撼了整個山村。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7月17日上午一大早,當記者趕到荷嶺鎮三塘行政村時,清脆深情的朗讀聲從一幢樸素的農屋中傳來,黃教授的妻子冷婧如老師正帶著孩子朗讀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孩子們每天的課程總共有四個小時,上午八點至十點學習英語,下午三點至五點學習國學。上課之前,冷老師還會帶著孩子們朗讀詩歌或《論語》。
走進黃教授自家建造的住房內,冷老師以白墻為背景,自帶投影儀,投放為鄉村學生“量身定制”的PPT,并在小黑板上輔以文字板書。這幾天,她從最基礎的英語發音講起,循序漸進,給學生講授自己整理的英語語法。冷老師的課深入淺出,孩子們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認真聽講,目光炯炯有神看向黑板,手中還不時做著記錄。
在與黃教授夫婦的交談中,記者得知,黃教授夫婦從江西師范大學畢業后,在中學教了幾年書,隨后夫婦二人分別考取了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的研究生。黃教授在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后,到華南理工大學任教,冷老師則碩士畢業后留校從事行政工作。四年前,黃教授在廣州發起注冊了“候鳥”公益組織,專門為城市的流動兒童提供義務教育服務,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和太太都是在農村長大的,我們知道農村的孩子是什么樣子”,黃教授告訴記者,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農村的孩子常年交由爺爺奶奶看管。當家中的長輩下地務農時,孩子呆在家中無人監督,沉迷玩樂而忽略學習,大好的學習時間都荒廢了。“現在正是人生中學習的‘黃金期’,如果就這樣浪費了,實在可惜”。因此夫婦二人商量,決定在暑假期間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回家鄉舉辦免費關愛留守兒童課堂。
“一開始決定回鄉的時候,以為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在當地校長和周邊村民的幫助下,開班以來都非常順利。”黃教授夫婦的愛心回報義舉感動了鄉村,得到了荷嶺鎮中心小學及三塘小學的大力支持,他們在開班前對監護人進行宣傳與強調,為開設課堂做足了前期準備工作。7月12日開課當天,就來了45個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留守的孩子們都來聽課了。
“我在大城市生活,所以我更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大部分人輟學也能在鄉村中謀生;如今社會的進步,讓很多人選擇外出謀生。但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沒有知識會很容易被社會淘汰。所以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農村兒童最好的出路。”冷老師認為,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所以她希望村里的孩子能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這幾天,也有的孩子偷懶貪玩,不想來上課,得知這個情況后,冷老師便鼓勵他們要堅持學習,并要求每個孩子下課回家前都需要家長在作業本上簽名。
短短幾天時間內,兩位老師已經將孩子的樣貌悉數記下,并充分掌握了他們的性格特點。于是,根據年級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課后給每個孩子布置了不同的任務。“有的孩子好動,我就對他們的要求低一些,學會一個單詞或一首小詩,我就會及時表揚;有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我就會讓他們完成一些難度更高的作業”,冷老師說道。
此外,在農村,英語教學一直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如何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成為了夫婦二人常討論的話題。于是,夫婦二人采取在課件中穿插圖片,將知識點串聯講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不上課時,夫婦二人便走訪一些家庭,積極與孩子們的監管人進行溝通,勸說他們重視孩子的學習決不能放任不管。“自律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課堂上需要訓練這種能力,在家也需要父母悉心引導”。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許孩子們并不能將所有知識盡數掌握,但黃教授與冷老師的義舉給了他們一種力量,給他們播下了希望種子,以自身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努力才能成功,付出會有回報。
的確如此,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習能力明顯有了提高,也比以往要更加自律。村民們也十分感激兩位老師的付出,也積極地在生活方面為兩位老師提供幫助。由于家里老人長年生活在廣州,夫婦二人回鄉匆忙,他們沒有過多時間買菜,鄉村里的街坊鄰居知道了,都時常送來一些自家種的蔬菜和瓜果。
情系桑梓,興學助教。夫婦二人表示以后將堅持每年回來一次,希望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讓更多的孩子們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從而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將來可以回報家鄉,為改變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視野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我希望我們能帶給他們更遼闊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黃巖堅毅地說道,目光里滿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