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春暉志愿服務隊前往貴州進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熱血青春心向黨,奮力建功新時代”為主題,以“營造多彩興趣課堂,寓教于樂歡笑一夏”為理念。將傳統文化搬進趣味課堂,是春暉志愿服務隊的創新,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志愿者們想要借此機會,讓大山里的孩子們了解傳統,認識經典,體會文化的美感。
唱京劇、畫臉譜,國粹永相傳
手工音樂課上,將京劇的唱和臉譜的畫相結合。首先,志愿者用短視頻引入今天的課堂,播放的是王佩瑜的經典唱段《珠簾寨》,學生們邊聽邊模仿著哼唱,搖頭晃腦,陶醉其中。“同學們知道京劇的起源嗎?” “北京。”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志愿者們以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們思考,再根據他們的回答,彌補知識點的空缺。向學生們講解了京劇的服飾、角色和地位:它是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的傳統戲劇,有生、旦、凈、丑四個總的行當。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后,志愿者教孩子們學習了一首歌曲《說唱臉譜》:“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孩子們很快便掌握了,并在志愿者的鼓勵下,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表演。最后,便是這節課的壓軸戲 —— 繪畫臉譜,小心翼翼地描摹,一筆一筆細細勾畫,用心打磨著自己的手工作品。孩子們自己動手,只需要志愿者稍作指點,一幅幅臉譜畫便接連出爐了。唱京劇、畫臉譜,手工與音樂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誦古詩、唱歌謠,經典詠流傳
對于背誦經典詩歌,大部分孩子總是提不起興趣,死記硬背效率低且易遺忘,那么怎樣能夠讓背誦詩歌變得有趣?志愿者們結合自身和學生們的情況,討論分析,最后決定將經典詩歌的背誦和歌曲的演唱相結合,在課堂上,唱詩、背詩、學詩,讓孩子們在經典詩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白日不到處,青春洽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第一節課,教給孩子們的是詩人袁枚的《苔》。先朗讀詩歌,再教唱詩歌,孩子們的接受能力比想象中要強很多。學習完詩歌之后,志愿者為學生們講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即使苔花很小,擁有的也不是最多的,但依舊可以像牡丹一樣綻放,你們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拼圖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塊,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老師希望你們可以記住今天我教給你們的歌,更記住苔的品質,要勇敢地開放。”
下課時,孩子們都圍著志愿者,還想學習演唱更多的歌曲。“老師,下節課你可以教我們唱《少年中國說》嗎?” 授課老師李紅霞表示:“今天這節課,幾乎全班孩子都會背誦這首古詩了,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來,將背誦和演唱結合,這種唱古詩的方式,確實可以激起孩子們的無限興趣,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欣慰。” 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在這個夏天,與經典相伴。
手工、演唱、背誦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旨在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春暉志愿服務隊隊長萬哲言在總結時這樣說:“志愿者們帶著傳統文化走進支教課堂,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孩子們可以深入了解傳統與經典,感受到文化的美,我們的目的,不能夸大到傳承,但至少可以讓志愿者們和孩子們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一份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