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2.0版本的公益夢
2019-10-08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在北京北五環外的一家書店里,陳行甲完成了他的一次新書發布會。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他人生中又一個重大的“意外”。三年前辭去公職后,湖北恩施州巴東縣委原書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獲得者陳行甲在2017年5月的一個早晨對外公布了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投身公益事業。讓他感到有些“意外”的事情是,這兩年在公益圈“摸爬滾打”,竟然很快做出一點成果。

       今年6月15日,陳行甲在廈門參加“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七屆兩岸公益論壇”期間接受澎湃新聞專訪。他當時表示,公益之路走得比想象的順利。那天,他聽完一位在中國鄉村推廣兒童閱讀助學十年的公益人士分享后,當即宣布把自己主編的新書捐出幾百本。如今在北京,陳行甲告訴澎湃新聞,上次說的捐書,他已經做到了。
 

近日,陳行甲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辭去公職,為官生涯沒有遺憾

       陳行甲主編的新書名為《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出版于今年7月,并于近日在北京舉行了一場新書發布會。書中介紹,“陳行甲,湖北人,中共黨員。歷任鎮長、(縣級市)市長、縣委書記等職;2016年任期屆滿被提拔后辭去公職,創立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致力于中國貧困地區兒童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

       此次發布會安排在北京北五環外的一家書店里,與其說是一場發布會,不如說更像一場陳行甲的分享會,他談了自己辭去公職的理由,談了走入公益圈的原因,還談了他近兩年來在公益圈“摸爬滾打”的經歷和經驗。

       這對于在《我是演說家》節目中奪得全國冠軍的他來說,并非難事。難的還是他備受關注的辭官經歷。正如他在發布會上所說的,“當我辭職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從2011年到2016年,陳行甲在湖北巴東當了5年的縣委書記。此期間,他主抓扶貧,曾多次出鏡為巴東代言,最為驚人的一次亮相發生在辭官前——他手持巴東旅游的宣傳旗幟,從3000米高空跳傘,全程視頻直播。

       2016年12月2日,陳行甲在微信朋友圈發表臨別感言,宣布自己即將離任巴東。此前,他已經被列入恩施州領導班子換屆新提拔(重用)人選考察對象公示名單中。

       “我自己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辭去公職)。”陳行甲說,“我當官期間,我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彰,總書記的接見,我受到了我服務過的地方人民群眾的支持,我是有這個信心的。”

       他坦言,“作為一個官員來說,做到這個樣子,你還想怎么樣? 我就覺得到頂了,這不是指我的官職級別到頂了,而是我覺得我能做的事情、能獲得的成就感已經到頂了,我整個當官的生涯已經沒有遺憾了。”

       “普通人和窮人之間就是一場大病”

       盡管發布會的現場為嘉賓準備了座椅,但陳行甲還是習慣站著說話,大多數來為這場新書發布會捧場的觀眾也都對他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我是他的粉絲。”在現場不時有人相互小聲交流道。

       陳行甲的小有名氣,是他為官時一系列不尋常的舉動積累的。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這個曾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官員在任期間是當地“網紅”,《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曾全文轉發一篇他的大會演講稿,發出后兩個小時閱讀量就突破十萬加。

       這篇講稿被取名為《一個縣委書記的憤怒》,是當年陳行甲在縣紀委大會上的講話。會上,他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問題,疾聲厲色地給下屬念起“緊箍咒”:“你們這些局長、主任和書記、鎮長,不要再在工程項目上想任何心思、做任何文章!”

       陳行甲主政過的巴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年,50萬總人口中貧困人口占到了17萬左右,曾經一些極端貧困戶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為此,他主政期間主抓當地的精準扶貧工作,還曾兩次因“扶貧新政”上了《新聞聯播》。

       這也與他辭去公職后選擇公益事業作為人生“下半場”有關聯。作為一個貧困縣的基層治理總指揮,他積累了許多扶貧經驗,也看到了太多鮮活的貧困案例。

       “我辭職之后創立了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陳行甲在新書發布會上分享道,他創立的公益組織關注整個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他在一個深度貧困地區任了五年多時間的縣委書記,他清楚地知道中國有一定數量的貧困戶是因病致貧。

       陳行甲提到了一個數據:2016年6月21日,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表示,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統計,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占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42%,患大病的和患長期慢性病的貧困人口疾病負擔重。

       “而我當時所在的巴東縣,50萬人中間有16.7萬人在貧困線以下,我一家一戶數出來的數字,其中48.7%是因病致貧,普通人和窮人之間就是一場大病。”他說。

       關注醫療和教育,研究規律性解決辦法

       陳行甲的目標很大,他想幫國家來做一個大病救助方面的“小崗村”。他認為自己目前正在努力所做的,是2.0版本的公益。在陳行甲看來,1.0版本的公益是把窮人、苦人、病人的“傷口”撕開,血淋淋地展現出來去博得社會的同情,從而找富人籌錢來給窮人付醫藥費。
 
       而2.0版本的公益在于,他在選一個貧困地區來做社會實驗,通過對兒童白血病的兜底治療,通過服務于患者、服務于醫生、服務于藥物政策三個角度來探索因病致貧的規律性解決辦法。
 
       “我來做模式,希望能夠推動政策,希望能夠整合社會的力量,最后來幫國家探一條路。 ”陳行甲坦言,“我們國家人太多了,國家太大了,病種太復雜了,我們因病致貧的問題太難(解決)了,國家層面做這樣的實驗一旦失敗,這個代價承受不起,但是個人可以做,所以我辭職做公益的初心就是,我想為整個國家的醫療保障領域探條路,來研究一下因病致貧的規律在哪里。”
 
       陳行甲上述的構想體現在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發起的“聯愛工程”中。據該基金會網站介紹,“聯愛工程”是一個“兒童癌癥綜合控制”項目,是與政府部門密切合作、以兒童白血病為試點病種、以廣東省河源市和青海省為試點地區且融合了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社會工作和健康經濟、公共政策等多個學科的公益社會創新項目。
 
       在河源市,“聯愛工程”出資建立“聯愛慈善-社保補充基金”,由慈善-社保補充基金提供資金支持,將河源市醫保目錄內對兒童白血病的報銷比例從65%增加到90%,減輕患兒家庭負擔。
 
       不過,要從最根本上走出貧困、擺脫貧困,陳行甲認為,還是要依靠教育。他提到中國知名公益人徐永光曾對他說的一個現象。徐永光說,他去過一所農村學校,有一個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在開學典禮過后收到了7個愛心人士捐助的書包。
 
       “他需要那么多書包嗎?現在農村的孩子缺什么?缺生活費?一個月一兩百、兩三百、三五百的生活費,他們很缺嗎?”陳行甲認為,全國幾億的農民工背井離鄉打工,留下了6000萬的留守兒童,這些農民工就是希望給他們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因此,包括生活費、學習用品在內的物資對現在很多農村孩子來說并不緊缺。
 
       為了找出農村的孩子到底缺少什么,以便更好設計他對于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關懷項目,陳行甲開始回望自己的人生:“我發現,這些在大山中留守的孩子,他們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

       大山深處的孩子需要夢想喚起內動力

       “那么,支撐我走到今天的力量在哪里?”出生于湖北宜昌市興山縣高橋鄉下灣村的陳行甲,成長于一個“城市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大山里。“開門見山”對他來說不是一個成語,而就是現實。“我如果待在我的屋里,甚至在屋檐下,我都不能看到天,我只能看到對面的山。”
 
       小學三年級時,陳行甲注意到了一篇課外讀本里的課文,題為《山那邊是海》。他清晰地記得,當年語文老師的普通話不標準,還是一名殘疾人,老師用殘疾的左手托著書本,右手在破舊的黑板上書寫“山那邊是海”,用不標準的普通話領著他們讀這幾個字。
 
       在高中畢業之前,陳行甲從來沒有見過海是什么樣子,童年時見過的最廣闊的水面就是村里的一條小河。大海逐漸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種意向,對一個在山區里閉塞環境中成長的少年來說,大海有一種召喚。“它有一種力量,我根本說不清楚那種力量是什么,但是我能感覺到,我想走出去,我想走到山外面去,去看看山外面的大海是什么樣子。”他說。
 
       2015年11月30日,陳行甲以巴東縣委書記的名義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叫《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講述了他的人生成長經歷。“我終于搞清楚現在農村的孩子缺什么了,他們缺夢想,他們缺一種召喚、缺一種力量能讓他產生內動,能讓這些孩子有讀書的內動力,能讓他們想去刻苦讀書,想通過讀書去看到山外的世界。”
 
       陳行甲說,一個孩子無論他現在多么貧窮,多么困難,出身是多么低微,只要他內心有動力,那么,這個孩子人生成長的高度是無限的,“我就是他們的例子,我覺得我的今天完全可能成為他們的明天。”
 
       為此,陳行甲所創辦的公益基金會聯合其他公益組織共同發起了“我要去看山外邊的海”公益游學,項目開始于2018年7月,并從2019年開始計劃持續5年通過夢想作品征集的方式,每年從貴州省黔東南州的16個縣(市)征集50-100名充滿夢想的貧困兒童免費參與為期一周的城市游學體驗。
 
       2018年7月9日上午,第一期“讀書,帶我去看山外邊的海”暑期夏令營開營儀式順利舉行,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中心小學和頂洞小學的24位學生開啟了他們面朝大海的深圳之行,陳行甲親自設計的夏令營項目包含了走進大學校園、觀看機器人、坐深圳的地鐵、游覽世界之窗和博物院等。
 
       “我所做的教育關懷不再是給孩子們買書包,不再是給孩子們生活費,我要爭取給孩子們夢想,點燃他們的夢想。”陳行甲表示,能夠來到深圳游學的名額是有限的,但他把去年在深圳給孩子們講授的課程編成了《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這本書,送給了每一個參與到公益游學前期征集的孩子。
 
       陳行甲最喜歡的歌手是齊豫,她有一首三毛作詞的歌曲,名叫《夢田》。“每個人心里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個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里的一畝田……用它來種什么,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開盡梨花春又來……”新書發布會的最后,48歲的陳行甲唱起這首歌,在公益這條路上,他也還有一個個不醒的夢。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