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開展團圓行動認親活動,幫助離散十余年的三組家庭實現團圓,其中也包括電影《親愛的》原型人物之一孫海洋與兒子孫卓。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拐賣兒童案件一天未破、失蹤被拐兒童一天未被找回,公安機關就將竭盡全力查找到底。
失散14年,父子終相認,《親愛的》終于有了團圓的結局。看著認親現場的直播,作為一名孩子的父親,我忍不住紅了眼眶。將心比心,無論是站在父親的角度,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至親的離散是怎樣的一種苦痛,是一個家庭無法承受之重。當“親愛的”不知所蹤,絕望的吶喊沒有回應,那種望眼欲穿、肝腸寸斷,似乎是場難醒的噩夢,又像是無底的深淵。這種感受,不是為人父母者都曾經歷,但一定是父母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所在。
打拐戰場捷報頻傳,離散家庭的團圓故事越來越多,離不開打拐尋親民警們的執著奉獻。是他們的堅持,讓走失孩子的父母在絕望中看見光亮;是他們的探尋,讓越來越多骨肉分離的悲劇有了團聚的圓滿收場。據了解,公安部2021年啟動“團圓”行動,截至11月30日,已成功偵破拐賣兒童積案290余起,抓獲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690余名,累計找回歷年失蹤被拐兒童8307名,其中失蹤被拐人員與親人分離時間最長達74年。我們相信,隨著“團圓”行動深入下去,更多的團圓故事將續寫出來,更多家庭走失的“親愛的”不再是遙遠的吶喊,而將成為日常身邊的呼喚。
當然,要讓“天下無拐”的良愿照進現實,還離不開“人人參與,全民支持”的反拐尋親氛圍。在既往的“團圓”案例中,除了看見打拐民警的執著,更能感受到廣大民眾的熱心。無論是線下尋訪的積極配合,還是網絡打拐的全民參與,公眾踴躍的身影,都在投射一個共識:作為父母、子女,在家人團聚這件事上的悲喜是相通的。也正是這場打拐的“全民總動員”,促成了多少家庭團聚的美好結局,上演了多上認親的感動。
如果說,人的努力在打拐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值得激賞,那么技術在這場打拐總動員所做的貢獻同樣值得點贊。可以說,正是因為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日臻完善,給艱難的打拐帶來了“拐點”。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即“團圓”系統,上線五年,幾經升級迭代,共發布兒童走失信息4801條,找回兒童4707名,找回率為98%。全國打拐DNA數據庫,即“打拐DNA”系統,通過“滴血尋親”已幫助7500多名被拐多年的孩子回家。可以說,打拐工作能夠取得快速進步和豐碩成果,系統的完善、技術的進步和參與力量的不斷擴大功不可沒。
而在技術打拐尋親的隊伍中,互聯網平臺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通過龐大的用戶群體,依靠先進的技術優勢,不少平臺都積極參與到打拐尋親的公益活動中來。比如,字節跳動在2016年啟動了“頭條尋人”公益項目,通過在走失者失蹤地點附近直接彈窗尋人啟事,借助今日頭條和抖音平臺、技術和用戶量,大大提升成功尋找到走失者的幾率,至今已幫助近1.8萬個家庭團圓。已經團聚的、電影《失孤》的原型郭剛堂,除了通過抖音短視頻和直播為自己尋親,還同時發布其他尋親者的信息,幫助更多人尋親。更多技術力量的加持,讓打拐尋親的全民總動員有了多的手段和路徑,也讓更多失散的家人有更大的可能聽見彼此的呼喚。
愿所有“親愛的”都不再是遙遠的吶喊,愿所有走失的孩子都能回到父母的身邊。全民打拐尋親的大勢下,拐賣兒童的罪惡將無處遁形,家庭中每個“親愛的”你,都能守候在彼此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