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屆(海門)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和海門同步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和南通市海門區鄉村振興局擔任會議指導,由中南集團作為主辦單位。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中國開發區協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健康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中關村數字經濟聯盟、中關村現代服務業產業聯盟協辦。
論壇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并在線上直播。科技部原秘書長、國務院參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石定寰,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李富強,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南通市海門區委副書記、區委黨校校長徐加明,南通市海門區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江永軍,南開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儲證券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李全,財經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范毅,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教授、博士顧偉忠,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副秘書長何雪萍和南通市海門區中南村黨委書記、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五十余位來自科研院校、政府部門和業界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參加了論壇,同時有超過五十萬名觀眾通過線上直播平臺參與了本次盛會。
鄉村振興新思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導、研究員婁峰主持會議。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14-10-72-136072.png)
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
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受邀率先致辭。她在致辭中指出,海門是清末狀元、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故里,是全國著名的“科技之鄉”“教育之鄉”“建筑之鄉”“平安之鄉”和“生態之城”。黨的十九大以來,海門緊扣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傳承發揚張謇“村落主義”思想,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建設行動,構建“2+3+N”政策體系,在高起點上開啟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中南集團是海門的龍頭企業,是“以企帶村”“村企聯建”的典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創造了實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中南村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導、研究員李富強在致辭中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大局,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節點,鄉村振興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14-32-63-136072.png)
科技部原秘書長、國務院參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石定寰
論壇上,科技部原秘書長、國務院參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石定寰,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分別作了主旨報告。
石定寰認為,全面振興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能源的綠色轉型;二是重視創新,通過創新驅動,把創新資源引導到鄉村振興主導產業上來;三是人才的培養;四是政府主導,建立適應鄉村振興的發展體系,經濟體系,扶持中小型鄉村企業的發展。
朱光耀指出,全球經濟跌宕起伏,疫情加劇了經濟發展不平衡,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全球供應鏈的碎片化,數字經濟的鴻溝都客觀存在,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在新的一年做好“六穩六保”的工作,“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在新的一年中也要穩中求進,一方面我們要鞏固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防止一些地區由于自然災害、疾病的出現發生返貧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們要大力拓展農村新的工作領域,在農業生產的質量上不斷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上逐步改善,提高農民生活的幸福感。
中南村模式下城鎮化道路
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顧偉忠作了“實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中南村模式’研究”主題報告。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19-04-21-136072.png)
中南村實景
顧偉忠指出,從中南村發展的簡要歷程來看,中南村的跨越式發展和中南村模式的形成離不開中南集團的崛起和中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在發展方式上,探索村企聯建,共謀發展之路;在產業選擇上,探索小農大業,實業興村之路;在發展路徑上,探索項目牽引,融合發展之路;在發展質量上,探索以家文化,潤澤鄉風之路;在目標定位上,探索整合資源,聯動發展之路。在實體經濟的共建聯建下,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探索多種利益聯結模式,從規劃、黨建、產業、民生、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全面推進中南村鄉村振興,并在強村富民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中南村模式是以民營企業家返鄉下鄉創業為基礎,以村企共建為動力,以強村富民為主要目標,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要任務的鄉村高質量發展模式。它探索了一種村企共建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模式,通過實踐走出了一條特殊的村莊城鎮化發展道路。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24-21-17-136072.png)
“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揭牌儀式
本次論壇上還舉辦了“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揭牌儀式。創新平臺落地在中南村模式的“全新表達”張謇故里小鎮柳西半街,旨在聚合文化、科技、農業、教育、黨建等領域社會各界優質資源,共同探索跨界合作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村企共建共同富裕的合作路徑,為鄉村振興工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資源儲備,郭曉敏、李富強、吳薩、何雪萍、宋洋洋、陳錦石一同上臺揭牌,與在場嘉賓和線上觀眾共同見證了“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的成立。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24-32-23-136072.png)
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會址:張謇故里小鎮·柳西半街
鄉村振興實踐經驗
![](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05/15-24-59-58-136072.png)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圓桌對話
本次論壇還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舉行了圓桌對話。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副秘書長何雪萍主持了圓桌對話。圓桌嘉賓結合中南村模式的實踐,針對如何因地制宜,破除難點堵點,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圍繞金融、鄉村創意、農業、城鎮化和實業發展等領域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指出,在全面開啟現代化征程中,“三農”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在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上,農村具有很大的開拓空間,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未來發展的后勁所在。在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中,“三農”也是重要的基礎支撐。發展和安全兩條腿走路,飯碗端在自己手上,糧食安全主要靠農村,靠“三農”。吳所長還提到,縣城是一個中間體,聯結了大城市和鄉村兩邊的產業,要利用好這個中間體,承接年輕人的就業引導和產業發展的布局,要從政策上支撐就業人才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訴求,使年輕人有安全感和獲得感,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
南開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聯儲證券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李全認為,中南村模式的成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重視和百姓的勤奮以及當地龍頭企業的反哺作用;從資本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如果能夠通過資本市場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龍頭企業跨越式成長,可能會對鄉村振興的推動起到實質性作用。
財經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范毅提到,要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鄉村振興要和縣域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中南村作為基本工業化的村莊,目前來看具備了鄉村振興的基本元素,如何能夠在制度上進一步創新,對城市人才、資本等要素有更強的吸引力,以及怎樣做好文化傳承,是中南村未來將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強調,從脫貧攻堅進入鄉村振興,是一個躍遷。講脫貧,從詞語的本意和實際的操作路徑上來看是一個外部輸入型的經濟。講振興,實現振興一定是內生的,要擺脫人口的空心化和經濟的輸血型結構需要內生的原動力。供給側的改革,一方面靠科技賦能生產效率提升,另外一方面靠文化的植入,品牌的溢價。把自身的原創文化元素品牌樹立起來,通過文化的力量帶動供給側改革。
海門區委副書記、區委黨校校長徐加明認為,關于產業振興,要選好特色產業,做好一、二、三產的融合,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要圍繞“農業+”,形成“產加銷”一體經營、“農文旅”有機結合的農業全產業鏈、主導產業帶動關聯產業的輻射式產業體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真正實現高質高效。海門最近正在圍繞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編制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規劃,將建設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引領區,引領長三角綠色健康安全新消費的“大菜園”“大廚房”,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樣板區。鄉村產業興旺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物質基礎就夯實了,鄉村振興一定會順利實現。
中南村黨委書記、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表示,中南集團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中南集團的發展深受張謇先生的影響,柳西半街的建設就是圍繞張謇先生這100年的產業市場、先賢的文化所打造,弱化了商業氛圍,希望可以做成一個樣板。鄉村振興還是要集聚資源,以一產、三產為主,二產為輔,把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真正解決好,三產服務到鄉村,切實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
婁峰在論壇作了總結發言。認為本次論壇議題關系農業農村未來以及鄉村振興目標實現,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這次論壇的召開非常及時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