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1/27/17-28-52-86-136072.jpg)
南昌市東湖區火神廟社區,“時間銀行”工作人員展示志愿者的存折。圖片來源:新華社
“每服務1小時便可獲得1個時間幣并存入賬戶,時間幣在全市范圍內通存通兌。志愿者可以在60歲以后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贈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讓親人享受服務。”
1月19日,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獲悉,近期,北京市民政局會同市財政局、團市委三部門聯合發布了《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將于2022年6月1日起實施。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發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作為市政府一項工作任務明確提出。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養老模式上的創新,目的是為了鼓勵和支持全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并推動這種服務產生的資源在個人、家庭、社會間形成可持續的循環,營造養老服務“綠水青山”生態。
所享服務可轉贈直系親屬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總人口的18.7%;65歲及以上人口1.91億,占總人口的13.5%。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3億,屆時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而發展普惠性、互助性養老服務已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創新方式。目前,南京市率先建成了市級層面的統一養老服務時間銀行,但在全國范圍內該模式尚未得到大規模推廣。
記者了解到,此次北京市出臺的《實施方案》對時間銀行的運行模式、操作辦法、服務內容、監管措施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
那么,哪些人可以成為時間銀行的志愿者和受益者?
據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經過培訓后,滿18周歲、熱心公益事業、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本市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在其監護人的帶領下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可成為志愿者并在時間銀行建立對應個人賬戶。
志愿者每服務1個小時便可獲得1個時間幣并存入賬戶,時間幣在全市范圍內通存通兌。志愿者可以在60歲以后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贈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讓親人享受服務。
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運行的基礎是信息管理平臺。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將發布平臺微信小程序或APP,方便群眾完成登錄、認證、發布信息、記錄時長等各項操作。作為需求方的老年人,在登錄信息管理平臺完成身份認證后,只要賬戶里有時間幣,經審核后就可以發布養老服務需求。
作為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在信息管理平臺注冊認證后,即可選擇預約信息就近就便開展有關服務,獲取時間幣;同時,為保證服務真實有效,志愿者要通過信息管理平臺進行簽到、簽出,記錄服務時長。
以上操作都可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完成。如果老年人或志愿者因自身或其他原因,不會、不便使用智能手機等設備,還可以聯系街道(鄉鎮)確認的專業機構,通過線下方式進行操作。
八大類服務內容可供選擇
據介紹,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的服務內容包括情感慰藉、協助服務、出行陪伴、文體活動、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訓講座、指導防范金融和網絡風險等八大類服務,基本符合老年群體的普適性需求。
《實施方案》提出,北京各區可根據本區老年人的實際狀況和志愿者專業特色、分布情況等,優化時間銀行服務內容,推出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接地氣的服務項目。訂制服務完成后,老年人可通過登錄信息管理平臺或聯系街道(鄉鎮)確認的專業機構對養老志愿服務進行滿意度評價,“服務好不好,體驗優不優,動動手指、打個電話就能反饋”。
根據該方案,一些特殊老年群體還將享受到特別優待。如針對經濟困難、重度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重度殘疾老年人等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和高齡老年人,以及其他急需社會給予幫助的困難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實施方案》明確各區民政將結合實際情況,優先為上述特殊老年群體免費贈予一定數量的時間幣,用于發布養老服務需求,兌換志愿者提供的各類服務,切實解決特殊老年群體突出的養老需求。
同時,方案也鼓勵志愿者借助公益賬戶為有需要的特殊老年群體捐贈時間幣,實現“二次公益”。
時間銀行將與“志愿北京”互聯互通
2020年3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明確規定,“建立健全社區志愿服務回饋機制,支持志愿者利用參加志愿服務的工時換取一定的社區服務”,該規定也為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提供了法規支撐。
據介紹,此次推出的時間銀行將與“志愿北京”實現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養老志愿服務納入全市統一規范的志愿服務序列。
志愿服務組織可引導志愿者在“志愿北京”網站實名注冊,并在審核通過后獲得被保險人資格;對于未在“志愿北京”注冊審核的,要和志愿服務組織確認人身意外保險購買情況,加強自身的安全保障。
在時間銀行信息管理平臺與“志愿北京”實現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時間銀行志愿者在“志愿北京”獲得被保險人資格后,參加時間銀行信息管理平臺發布的養老志愿服務,且服務項目、地點、期間有記錄的,如在服務過程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將按照“志愿北京”規定的理賠流程申請理賠。
激勵機制和監管措施也將不斷完善
作為一種創新型的互助養老模式,志愿者如長期提供相應服務還將得實實在在的實惠,如可入住公辦養老機構。
據北京市民政局新聞發言人介紹,志愿者通過參與時間銀行養老志愿服務獲得并存儲的時間幣達到一萬個后,可在其年長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鄉特困人員待遇入住轄區內的公辦養老機構。
而這并不是唯一的激勵機制。該發言人表示,政府相關部門還將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勵措施,如積分兌換獎勵、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評選、優秀志愿服務組織評選、星級志愿者等。
在監管措施方面,時間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將采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精準對接供需信息,對服務采取“智能化”監管。
如,對同一志愿者在同一時間段參與多個養老志愿服務的,將進行限制,后期根據回訪調查情況予以處理;對于高頻雙向服務、異常深夜服務、時間幣頻繁贈予等異常情況,將進行預警提示,并跟蹤相關主體和賬戶。
《實施方案》提出,對于出現弄虛作假行為的,一經核實,將采取一定措施,包括取消養老志愿服務信息認定和記錄資格,納入養老服務機構失信名單等。此外,對于承接全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運行的信息管理平臺運營方及其工作人員,要求其對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使用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毀損,不得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