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zjgpet.cn/file/upload/202204/11/10-14-57-35-136072.jpg)
重慶大學學生在學習川劇藝術表演
半月談記者 張桂林 柯高陽
思政教育如何深入、文化自信怎樣樹立、創新精神如何鍛造,是新時期高校立德樹人亟待求解的課題。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重慶大學將多種文化以新方式融入青年人學習生活,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撐。
用紅色文化澆鑄青春之魂
“重慶解放前夕,為掩護黨的地下斗爭,沙磁區學運特支書記劉國鋕與重慶大學女學生曾紫霞假扮戀人,開展校園學運工作……”去年11月,由重慶大學學生原創的有聲漫畫《紅巖聲漫·紅色戀人》甫一推出,就成為校園網絡“爆款”。
“隨著95后、00后走進大學校園,形式單一的思政理論課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亟須以參與、互動、沉浸式的校園文化為切入點,打造‘大思政課堂’。”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馮業棟說。
在重慶大學,校史資源成為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富礦”。“解放戰爭時期的紅巖英烈中,有7位是重大校友。”馮業棟說,學校充分挖掘學校發展史中的紅色基因,引導同學們從中汲取奮進力量。
近年來,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藝術創作、讀書班、故事會等日漸成為重慶大學校園文化生活主旋律,越來越多的師生參與其中。學校還與重慶紅巖聯線共同策劃舉行“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演出已走出校園,走進重慶、四川、湖北等地高校和機關單位,網絡直播點擊量超500萬人次。
用傳統文化滋養青春心靈
練身段、甩水袖、化舞臺妝、扮演角色,在重慶大學藝術學院一堂名為“川劇藝術與表演”的通識課上,來自不同專業的30多名同學開始了一學期的“川劇藝術體驗之旅”。
“新生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時代,能便捷接觸到各種流行文化、外來影視作品、西方文藝等,有時反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文藝缺乏感受和認知,影響到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樹立。”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學斌說,為此,學校在完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體系的同時,大力營造“中國風”校園文化。
成立于2009年的幽蘭戲曲社,是重慶大學30多個傳統文化類社團之一,社團成員有一半以上來自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理工科院系,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到一起,琢磨川劇變臉和吐火等技巧。重慶川劇院派出專業演員幫助同學們訓練形體、臺步、唱腔,指導排演劇目。
重慶大學教工部副部長彭述娟說,學校開設的川劇課、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等一批通識課程,每學期的選課名額很快報滿;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作品大賽持續“火爆”;川江號子、民間美術、民族音樂等成為重慶大學一張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用實踐創新炫出青春亮色
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大二本科生曹茂,最近的日程忙碌且充實。癡迷飛行器的他,在大一學習了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多學科專業知識后,正嘗試造一架具有精準測距功能的無人機。
曹茂所在的明月科創實驗班,源于重慶大學與重慶兩江新區合作開展的一項新工科教育實驗,由地方提供培養資金、孵化資源,跨界聯合培育科創領軍人才、科創種子項目,首批30名學生入選。
“創新的時代呼喚創新的人才。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的創新文化培育和實踐育人導向至關重要。”重慶大學副校長盧義玉說。
近年來,重慶大學大刀闊斧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鼓勵多學科交叉、探究式學習,同時要求本科生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不少于15%、理工農醫類不少于25%。
“春風化雨無聲,文化鑄魂育人的力量是無窮的。”馮業棟說,全面實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以來,重慶大學文化育人的成效正在顯現,校園文化氛圍更加濃郁,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