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小院”上升為國家行動
2022-04-25來源:新京報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科技小院已經在20多個省份落地開花,先后設立了480家。

       日前,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聯合發文,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將作為農業專業學位授權點及涉農學位授權點學科建設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

       十年磨一劍。在第一批研究生奔赴農村十三年后,“科技小院”這一模式走進多份中央層面文件,開始上升為國家行動。
科技小院研究生

河北曲周白寨科技小院,第二批科技小院研究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去農民身邊科研 零時差無償幫助

       實驗室里獲得的研究成果,到底能不能用到田間地頭?農民們愿不愿使、愛不愛用?在“科技小院”出現之前,農業領域的師生是心里沒底的。

       2009年入讀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碩士研究生的曹國鑫,一開始就遇到一件心理落差極大的事:被“下放”到河北邯鄲曲周縣農村。

       “考研時我是專業第四名啊。”曹國鑫是沈陽人,生在城市,長在城市,考中國農大是沖著張福鎖、李曉林等專業領軍人物,沖著首都和中國農大領先的實驗室設備,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發展。

       然而,在他眼前的是:土地、莊稼與無盡的農活兒。

       研究生們不解的背后,是中國農大環境與資源學院時任院長張福鎖工作重心的轉移。
 
       自1994年到2008年,張福鎖帶領研究團隊做出了一系列基礎研究成果,拿了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可這些實驗室里獲得的研究成果,能否大規模應用到農民那兒,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從2007年起,在張福鎖的帶領下,中國農大陸續向河北曲周縣、吉林梨樹縣、黑龍江建三江農場派出年輕教師和研究生,在生產一線研究如何實現作物高產高效。這三個地方,分別是小農戶、中等規模和大規模種植的代表。
 
       2009年6月,在曲周縣誕生了第一個“科技小院”。

       中國農大教授李曉林說,師生們開始是在中國農大河北曲周實驗站工作,發現離農民太遠,新技術很難推廣。于是,他們干脆搬進了村里居住。大門天天開著,農民有事就進來,拿著苗,問有啥病了,該施啥肥,問題五花八門,學生們四處求解后再給出解決方案。

       村民們親切地把這個院子稱為“科技小院”。

       張福鎖團隊給當時的科技小院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科技人員常駐生產一線,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平臺。

       在曲周縣,李曉林帶著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建起玉米種植示范點。耕種仍以農民為主體,種植他們選的品種,按標準來澆地、施肥、進行田間管理。

       示范區第一季玉米成熟后,比示范區外農民耕種的田地平均產量提高了16.8%。由此,農民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按照示范區、示范點的方法科學種植玉米和小麥。

       看到北京來的專家指導的玉米獲得高產,后老營村村民們也上門求助。這個村是西瓜種植村,村民正苦惱于西瓜死苗、產量低等問題。李曉林于是又在后老營村建起了服務西瓜種植的科技小院。

       “小院一來,解決了西瓜連作的障礙,產量增加,品質改善。”瓜農說,“后來,我們還成立了合作社,打開了市場。”

       很快,“科技小院”這種農技推廣模式贏得了當地農民的認可。

       近年來,在國家原有的四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之外,涌現出院(校)地共建、專家大院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

       比起院(校)地共建、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的特點是小巧玲瓏、低成本,不需要基礎建設。李曉林舉例說,在廣東湛江的菠蘿科技小院,最初建起來時租用農民房屋,一個月兩百塊錢。同時,小院就在村里,可以零距離、零時差地無償幫助農民這個“最小的生產單元”,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進村讀研 直接住進了農戶家

       曾有心理落差的曹國鑫,很快發現小院是搞科研的大舞臺,但困難隨之而來。

       河北曲周的農村,沒有圖書館,沒有便利店、咖啡館和快餐廳,迎接研究生們的,有物質上的不便,也有心理上的考驗。

       習慣了當學生,進村后要開始學會當老師。回憶起第一次給村民培訓,曹國鑫說自己腿肚子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軟,講課時緊張到身體來回晃動,吐字都不清晰了。

       講完課后,白寨鄉甜水莊村書記袁蘭章和老會計袁新旭卻一直稱贊他表現得不錯。鄉親們在乎的是科研人員帶來的知識,那些知識確實有用。

       同樣在2009年入學的碩士生陳延玲,4月開始了在本校的學習,12月跟隨導師米國華去了吉林省梨樹縣的科技小院。
 
       隨后,陳延玲隨導師一起參加了梨樹縣玉米高產高效競賽總結表彰會,“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科技農民,印象深刻,記憶至今。他們對玉米品種試驗、光合作用、種植密度等說得頭頭是道,這些我們剛入學的研究生一般都很難講到。”
 
       當時,陳延玲就跟導師報名,說要留在當地,但老師考慮到女生的安全問題,并未完全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陳延玲與當地農民、農技推廣站人員打成一片,老師也同意她到農村來學習,并幫她重新設計了論文題目。
 
       2010年3月,陳延玲和三名同學一起,來到當地農技推廣站附近的院子里開始工作。為了拉近與農戶的距離,2010年4月17日,4個人買了被褥、鍋碗瓢盆,用卡車拉到了三棵樹村的一個農戶家。這是一個在大馬路邊的二層小樓,外表看起來不錯,但下雨時會漏雨。兩名男生和兩名女生住在一樓的兩個炕上,中間拉個簾子。
 
       陳延玲說,農戶一開始以為他們是推銷化肥、種子的,他們解釋是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每天堅持到田間地頭跟農戶學習,同時幫他們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
 
       2011年入讀中國農大碩士的張江周,則來到了大陸最南端的廣東徐聞縣菠蘿科技小院工作。他說,自己是北方人,到當地第一個難題是聽不懂方言。“水土不服”的另一點,就是自己和老師、師兄都被當地的蚊子咬得很嚴重。適應了水土,他們又發現推廣新技術有難度,只好找到當地種植能手,以點帶面搞實驗,很快打開了局面。

       曹國鑫、陳延玲、張江周,都在科技小院完成了整個碩士博士的學習,這也是一批農大學子研究生經歷的縮影。
 
       張江周認為,科技小院給他們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從生產和產業需求出發,轉化成學術問題。因為跟農民、農資企業、基層政府打交道多,生產問題抓得特別準,能力非常綜合。
 
       科技小院進駐五年后,曲周農民農業知識水平大幅提高,全縣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7%,養分效率提高20%以上,農民收入增長了79%。2016年,曹國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與科技小院團隊成員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論文《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系統梳理總結了科技小院這一模式。

       論文指出,科技小院模式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體系,實現了縣域尺度大幅度增產增效的方法和路徑,對于解決糧食安全、綠色增產和精準扶貧等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甚至對小農戶為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有廣泛的借鑒作用。

       在科技小院 從當學生到做老師

       在吉林梨樹縣的科技小院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后,陳延玲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山東青島農業大學任教。2019年在學校和學院領導及張福鎖院士團隊的支持下,她再次步入科技小院,以教師的身份。
 
       目前,陳延玲指導了萊西胡蘿卜科技小院、膠州大白菜科技小院、萊西糧油作物科技小院及樂陵的小麥、玉米和金絲小棗在內的兩個科技小院。在這幾個科技小院,研究生們的年駐扎時間達220天。

萊西玉米試驗田

陳延玲老師帶領課題組學生在萊西玉米試驗田追肥標記。受訪者供圖
 
       去年,雙合村村民裴英地里的西葫蘆秧苗枯了,她試了好幾種農藥,都沒能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她到科技小院咨詢,能不能把秧苗拔了,埋到地里還田培肥?
 
       接待她的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唐文慧覺得,秧苗馬上要結果,鏟除可惜,于是一起幫助查找病因。她和同伴郭夢瑤到田里查看,發現焦枯嚴重的植株,既無蟲害,也無其他病害癥狀,便打電話向導師陳延玲求助。
 
       陳延玲幫他們聯系了青島農大植物醫院,最后確診是霜霉病,并給出解決方案:用烯酰嗎啉防治。按照這種方法,裴英的西葫蘆秧苗一周后就恢復了生機。這一茬西葫蘆上市后,收益2000多元。
 
       “在科技小院的經歷,讓我從一個比較被動的學生變成了一個主動積極、樂意去解決問題的學生。”唐文慧說,自己進駐小院,了解到現代農業的真實情況,把握了農戶的技術需求,這使自己對專業課學習及畢業設計未來的應用更有把握,因而也更有成就感。
 
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

研究生唐文慧檢查萊西胡蘿卜試驗大棚內,土壤水分傳感器探頭情況。受訪者供圖
 
       目前,唐文慧已經考上中國農大植物營養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還是科技小院。
 
       從科技小院的學生到科技小院的老師,不僅是陳延玲的路徑,張江周也在科技小院完成了碩士、博士、博士后的研究后,在福建農林大學從事教職。如今,他正在云南褚橙科技小院指導3名研究生。
 
       科技小院的“大師兄”曹國鑫,在完成博士學位后,曾在深圳一家農資企業做研發工作。因為在曲周縣知道了農民夏天不愿意鉆玉米地,他還研發了藥肥一體化肥料,大幅節省工時。目前,曹國鑫回到北京,在一家連鎖超市負責生鮮種植和采購工作。
 
       上升為國家行動 科技小院的“大文章”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科技小院已經在20多個省份落地開花,先后設立了480家。
 
       科技小院的承辦單位,也從最初的中國農大一家,擴展到地方農業院校、農職院校等多元主體。
 
       北京將科技小院當作科技幫扶、鄉村振興的樣板。自2018年5月北京市委統戰部開始在北京推廣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輻射帶動周邊303個村,輻射低收入戶1900多戶,解決2000多人就業,實現農民技術培訓2萬余人次。
 
       北京市密云區東邵渠鎮西邵渠村科技小院,是北京市委統戰部引入北京的第一個科技小院。截至2021年,這個科技小院已完成對全村農業生產情況、全村果園土壤基礎地力情況的調查,先后引入有機肥替代等技術,甚至規劃了鄉村旅游方案,參與推動西邵渠村垃圾分類。
 
       2021年3月開始駐扎西邵渠科技小院的中國農大研究生朱成艷介紹,她日常要配合西邵渠村委會工作,協助日常村委會公務,一同參與村內志愿服務以及各種節日活動。對于農戶前來咨詢的各種田間問題,朱成艷會和同學一起到地里實際考察情況,幫助提出解決方案。
       
       隨著科技小院作用和影響的越發重要,近幾年,推廣科技小院模式已經成為國家行動。
 
       2020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地共建等創新服務模式。

       2021年2月,中辦、國辦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

       同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提出,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去年8月發布的“十四五”全國綠色農業發展規劃提出,發揮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作用,在生產一線建立科技小院、實習基地,指導科研人才參與綠色技術推廣。

       今年最新的政策已經出臺。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日前聯合發布關于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通知,對科技小院提出六項保障措施,如招生計劃增量傾斜、納入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研制指導性培養方案與要求等。
 
       六項措施中,科技小院人才培養質量,將作為農業專業學位授權點及涉農學位授權點學科建設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這有益于提升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
 
       “剛開始幾年做科技小院,多數單位并不算教師的工作量,職稱評定也主要看學術論文、科研項目和獲獎成果。”李曉林說,今后把“科技小院人才培養質量”納入“學科建設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無疑將推動更多涉農高校開設科技小院,讓更多研究生走進農村,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

       科技小院升級路徑已經非常清晰,兩年來密集的政策出臺與各方肯定,正是各界對科技小院從“認識”到“重視”的過程。小院要做大文章,小切口將有大作為,全國科技小院的后續想象空間已經全面打開。而對所有熱愛農業、關心農民的農業院校老師來說,更可告慰的或許不是小院的什么成就,而是學生們的職業選擇。因為按照曹國鑫和張江周的說法,他們的同學,只要有過科技小院的經歷,畢業后很多人都會堅持從事農業,比例遠高于一般涉農院系,這無疑是科技小院給中國三農的最好禮物。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