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王薇)“上肢體能訓練、輪椅技巧、無障礙設施體驗……每一項課程都是干貨滿滿,光看課表就讓我們這些脊髓損傷的殘疾人充滿期待。”脊髓損傷者趙靈說。昨天,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生活重建”訓練營開班,來自東城區、豐臺區、房山區、通州區、昌平區的15名脊髓損傷者(以下簡稱“傷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生活重建訓練。這也是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服務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上線后,示范中心迎來的首批線上申請服務對象。
據示范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本期訓練營是專門為脊髓損傷者開設的進階班,除了為脊髓損傷的殘疾人培訓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使用輪椅技巧等,還將重點培訓殘疾人獨立外出能力、與陌生人溝通的能力等。為期11天的訓練課程既涵蓋了無障礙知識的培訓,又設置了營養健康、藥膳方面的實地學習。同時,還將組織殘疾人學員外出體驗北京環球影城無障礙設施,為傷友營造共建、共享無障礙環境的良好氛圍。
43歲的訓練營學員趙靈是一名先天性脊柱裂的殘疾人,輪椅一直是他最親密的伙伴。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我之前參加過生活重建基礎班,主要是學習一些體能和臨床方面的知識,側重生活能力的重塑,比如如何穿脫衣褲、如廁、轉移等等。這次訓練營不僅能學習生活重建的知識,還有外出體驗無障礙的機會,我真是太期待了。”趙靈還特別提到,這次為他們訓練的老師也都是脊髓損傷者,交流起來完全沒有障礙,特別是一些脊髓損傷人士經常會遇到的難以啟齒的二便問題也能夠正常交流,老師會教他們如何避免尿路感染的發生,這些在醫院都是學不到的。
脊髓損傷者的上肢訓練尤為重要,吃飯、穿衣、滑輪椅都靠上肢。訓練營這次特別安排了體能訓練。示范中心內最先進的康復室對學員開放。“我們這里有5臺氣壓式康復設備,可以幫助傷友鍛煉上肢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進行必要的力量訓練。”教官孫曉陽說。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些康復儀器很像健身房里的健身器,可都沒有座椅,也看不到增減重量配重鋼片,傷友康復訓練坐在輪椅上就能完成,安全性更高。
據了解,“生活重建”訓練營是在北京市殘聯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由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開發的體現“同儕相助”概念的康復服務。適合于有實際家庭場景和社會現實場景適應訓練需求的肢體殘疾人,以服務對象間的經驗分享、陪伴、支持和相互鼓勵為動力,讓殘疾人實現生活自理、外出自理、社會自理,為其家庭及社會減輕負擔,協助殘疾人群體全面康復發展、參與社會、發揮潛能,為重度肢體殘疾人重塑一個生活的新天地。截至目前,該機構總計培訓近900人,95%的學員實現了生活自理,提高了生活品質,實現了獨立生活的夢想。
本次訓練營的15名學員均是通過7月1日上線的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服務管理平臺申請康復訓練項目中肢體殘疾人生活重建訓練的服務對象,這些殘疾人朋友在申請的同時就可以實現“一次申請,全程無憂”的便捷服務。管理平臺已打通與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系統間的數據鏈接,15位學員均可依據《北京市殘疾人康復服務辦法(試行)》享受康復補貼。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