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氣酷熱,需要注意防暑,但此時卻是一年中最佳的排濕黃金期,正所謂「冬補三九,夏補三伏」。
想要順應時節,冬病夏治,那一定要抓住大暑補伏、健脾祛濕的好機會!只要做好這幾點,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中醫常說「冬病夏治」,《黃帝內經•素問》 中也說「春夏養陽」、「長夏勝冬」,你知道為什么嗎?
中醫體系中五行對應著人體的五臟,以及自然的四季……為與之一一對應,故而將四季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
現在正值中醫「五季」中的「長夏」(即七月到八月),長夏季節在臟為脾,五行屬土。脾臟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濕”。
但「長夏」恰逢二伏,偏偏是濕熱多雨季節,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濕氣通于脾」,因此有「長夏最宜補脾土」的說法。
如果冬季調理冬病,大多只能治標,寒濕深藏,很難治本。而在夏季,寒濕雖鮮少發作,但病根深存體內,癥狀通常比較輕,而且可以助長夏季旺盛的陽氣,來克制和驅散冬季的寒邪。
不僅從根本上調理病痛,還能提高免疫能力,正是「中醫治未病」,達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早上起床,沒精神、懶得動,昏昏沉沉
√食欲不振,口氣沖天
√大便不成形,粘馬桶,總感覺排不凈
√皮膚起小疹子,滿臉冒痘,油光滿面
√手腳冰涼,四肢浮腫,腰上“游泳圈”
一是遠離“濕”
越濕氣重的人,越要遠離潮濕的環境。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或是床板距離地面太近,不要穿著潮濕沒干透的衣服,雨天減少外出等等,都可以防止外界濕邪入侵。
二是堅持“動”
飲食油膩,又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讓寒濕淤積體內,無法排出;而時間久了,濕氣入脾,讓人感覺昏沉、疲憊,更不愛運動,導致一個惡性循環。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快代謝,還可以加速濕氣運化,進而排出體外。
太極、瑜伽、游泳、健步走、慢跑等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
三是講究“食”
給大家分享一個無忌老師的食療方,親測有效,而且經過這個方法熬煮的豆湯,湯味香濃,即使不加糖也就特別好喝。
各種食材及功效:
綠豆(10克):排出體內毒素,清暑熱。
赤小豆(10克):去除體內濕氣,清暑濕,有助于減肥。
黑豆(10克):調補心腎,安神助眠,滋養腎陰。
桂花(1克):溫胃散寒,舒緩情緒。(可以不放,如果肝郁,也可換玫瑰花)
熬制方法:
1.將豆子洗凈,浸泡1個小時以上。
2.加水1200毫升,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待豆子煮開花后放入桂花、冰糖(月經期或胃寒者用紅糖)繼續煮5分鐘即可。
服用方法:一周2-3次。
四是注重“療”
寒濕脾虛的人現在急需艾灸!只要注意防燙傷,艾灸并不難,動手健脾祛濕吧!
艾灸穴位:
1、脾俞:健脾主穴之一,直接注入滿滿陽氣!
2、足三里:扶正大穴,調理脾胃必灸!
3、陰陵泉:祛濕大穴之一,濕氣少了,脾的負擔就小了!
4、豐隆:祛濕大穴之二,側重祛痰濕(凝重的濕氣)!
艾灸方法:
可以使用艾條或木質艾灸盒灸,腰腹每穴30-45分鐘,腿部每穴15-25分鐘,一周內休息1-2天。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脾胃失衡,人也會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
想要消水腫、減脂、祛濕除熱,身材瘦一些,肚子小一些?還不抓緊大暑這個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一起健健康康、清清爽爽地過完這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