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聊到 “熊孩子”這個話題,大家都能想到很多個“熊孩子”搗蛋的畫面,比如:
“電影院里,坐在父母身旁一直吵鬧嚷嚷”
“超市里,把各種谷物混在一起后揚長而去”
“公園里,故意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最初我們還會吐槽這孩子這么小咋就這么不懂事,直到看到他們的爸媽,我們才恍然原來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
前兩天,北京一高鐵上,小孩因吵鬧聲音大,有乘客勸說制止,可結果非但沒成功制止,還遭到孩子家長怒懟:“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同行人員附和道:“嫌吵你們坐高級的去。”
而在“熊孩子”家長狡辯的同時,孩子還在持續發出尖叫聲。
此視頻一出,便引發輿論嘩然,見識過這種場面的網友們紛紛代入,為同車廂乘客鳴不平,怒斥“熊孩子”家長素質低下。
更有網友據理力爭,邏輯清晰的表示“孩子家長口口聲聲說我們這是坐的是大眾的車,但是她們卻沒顧忌到大眾的感受,那他們是不是自以為坐的是私家車?”
這個反問,不知道視頻中的家長是否考慮過,我想應該未曾有過思考吧,但凡他們之前有過這方面的意識,也不會做出這等讓人恥笑的事。
“熊孩子”家長很喜歡且擅長的一個操作就是拿法律當擋箭牌,不管孩子干了啥錯事,只要有人阻止,他們就會理不直氣也壯的來一句“哪條法律規定小孩不能這樣了,巴拉巴拉……”
這次高鐵熊孩子事件,我們同樣聽到了這種言論,孩童在高鐵上嚷鬧喧嘩確實不在法律里,但銘刻在公共道德觀念里,是生而為人理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緊隨該新聞后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廈門地鐵上,一男孩不慎將水壺打翻,但媽媽并沒坐視不理,而是細心指導孩子將水漬擦干。男孩和媽媽的舉動令網友紛紛點贊,大家直言:兩則新聞放一塊來看,素質真是高下立判。
我們總能從孩子的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一句熊孩子,指的更多的是這類孩子背后的熊家長,能否撕掉“熊”的標簽,完全取決于家長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