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剛剛過去,這兩天正好迎來了返程高峰期,就在10月5號,復興號G1976 重慶西到上海虹橋的途中,卻發生了這樣一幕。
乘務員把屬于自己的專座讓給小朋友,一名男子卻趁小朋友上廁所的間隙搶座,乘務員發現后,耐心解釋:這是自己的專屬座位,給小朋友座很正常。
男子仍然很不樂意地爭辯,“問十遍八遍了,有沒有座位,這不是有嗎?那我坐一會不行嗎?(給她坐的)就寫個名字釘在那里!”
男子的一言一行,讓人不禁想到一個詞——“巨嬰”。什么是“巨嬰”?就是人的生理年齡長大成人了,心理年齡卻仍停留在嬰兒時期。
他們總是一味向父母、社會索取,永遠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其他人的順從,最讓“巨嬰”開心,但是,一旦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像嬰兒一樣“撒潑打滾”。
其實,今年引起眾怒的“唐山打人案”的主犯陳繼志,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巨嬰”一枚。
41歲的他,即使年紀增長了,還是認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拒絕他、忤逆他是絕不能接受的!
只要對方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惱羞成怒地大發雷霆,或者是懷恨在心,甚至可能大打出手。根本不在乎這種行為會對他人造成什么傷害,為自己和家人帶來什么后果,最后落得個24年牢獄之災,妻離子散的下場。
但“巨嬰”不是一天養成的,每一個長不大“巨嬰”的背后,都有都有一個不懂教育的父母,說白了,“巨嬰”就是“慣”出來的。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父母對孩子無底線,無原則的溺愛,給孩子培養了很多不良習慣,讓孩子越來越不懂事,更讓孩子錯失最好的成長機會,這些是給孩子未來埋的雷,也是給自己埋下的隱患。
“巨嬰”吸吮著母親干癟的乳房,直到吸出血來,一方極盡全力給予,一方無盡索取,這就是父母和“巨嬰”的真實寫照。
在百依百順的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享受和依賴,永遠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物質上啃老、精神上吃奶,無法承擔自己的人生。
8歲時,你沒教會他系鞋帶;20歲時,他終于學會了,但20歲明明是應該獨立生存的年紀了,他卻只學會了系鞋帶。
“社會巨嬰”成長很痛,但不成長更痛!即使父母尚可容忍,社會可不一定會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