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了的風,將高考、畢業、升學等一系列“大事件”再次吹到眼前。
在奔赴六月的戰場上,有人在家人鼓勵陪伴下摩拳擦掌,向著目標做最后沖刺;有人默不作聲眼神空洞,將人生大考看作是一種解脫。
為何說是“解脫”,因為他們真的太累了。
還記得那年留下遺書后跳樓身亡的上海14歲女孩嗎,她還沒有等到高考、甚至還沒撐到中考,就草草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悲劇發生后,人們痛心惋惜,下意識認為現在孩子心里太脆弱,一言不合就做傻事。
可當看完女孩的遺書,才發現原來女孩堅持到現在,已經用盡了全部力氣。
女孩留下的那封絕筆足有三頁紙,字里行間無一不在泣血。
開頭映入眼簾的便是句訣別:“人生一趟,遇見你們我很榮幸,若有來世,我們不要再見面了。”
單看這行字,哪里像個14歲女孩所寫,可接下來的文字更是讓人愈發心碎,她說:
“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在人前彬彬有禮,在人后我承受了你們口中最骯臟的辱罵。”
“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讓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人示眾,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
“這輩子做盡了別人的出氣桶,但還是有些對不起的人的,自然不是你們,為了他們,我又意外挺過了初一,的確是意料之外。”
......
通篇文字沒有激憤怒罵,卻平靜中透露著絕望,也就在這種絕望中,女孩深夜腳踩榻榻米縱身一躍。
在出事之前,誰也不知道人前乖巧可人的孩子,背后竟然有這般遭遇,也難以想象這個溫柔軟糯的孩子,竟然活得像個陀螺,十幾年如一日在父母施壓下不斷向前。
她可能在無數個夜晚,張望窗外的世界,她也會想是不是跳下去所有煩惱都煙消云散。
但她又無數次控制住這種沖動,因為這個世上還有很多她愛的人、她迷戀的事,她想再堅持一下,或許再堅持一下就好了。
但現實就是那樣殘酷,也或許上天不忍心再看這個女孩難眠,那個夜晚,她選擇了跟這個世界說再見。
直到生命最后時刻,這個不被疼愛的孩子,依然對世間留有莫大善意。
她告訴爸媽自己共有3萬塊壓歲錢,讓他們看著分;說記得把奶奶接來一起住,不要整天被別人騙錢了;說讓爸媽去還借來的書,并向老師轉達聲謝謝;說把她的零花錢給小朋友買好吃的棒棒糖......
甚至在墊腳的榻榻米旁還備注著:“榻榻米我用鞋踩過,記得用抹布擦干凈。”
遠離書山題海,遠離鞭打唾罵......縱身一躍的那刻,可能是她十四年中最輕快的片刻。
女孩就這樣走在了雙減政策下發的前夕,有人說如果她再堅持一陣,可能真就逃離了應試教育的陰影。
這種想法可能也過于理想化。
如今雙減政策執行落地,仍有大批如女孩一樣在父母規則圈里苦苦掙扎的孩童。
據相關數據顯示,2005~2015這十年間,中國10~24歲青少年、青年抑郁障礙患病率顯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
而每個出現抑郁障礙的孩子,出現問題的往往不只是孩子個人,還有其背后一個個缺少愛、不懂愛的父母。
他們習慣了以“成績”去評判一個孩子的好與壞,他們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他們無法接受孩子的普通......
于是為了滿足自己心中“完美孩子”的模樣,他們拿起鞭子,歇斯底里,做著馴化動物時才會做的事。
殊不知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從來不是某一科的成績、某一次的考試,而是健康環境下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來到人世間,是體驗一場愛與被愛,是一場為自己而活的旅程。
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人的童年很短暫,所以毀掉他的方式也很簡單,就如這個女孩所說:“只需毀掉他的童年,一切都順其自然。”
文章寫到這里,感謝每個閱讀的你,如果你為人子女,愿你擁有愛與被愛;如果你為人父母,愿你開明而溫暖,和世界一起敞開懷抱好好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