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半,
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如何呢?
要擱到之前,那肯定是文化輔導占一半。
好在雙減來臨,孩子終于從假期補課中抽離出來,本以為能過個愉快的假期了。
奈何節奏還是慢不下來,孩子們也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輕松。
學科培訓是少了,素質類的興趣班遍地開花了。
家長們擔心自己工作照顧不周、擔心荒廢了興趣培養的最佳時機、擔心別人家的孩子“彎道超車”......
于是,他們將各類培訓班為孩子一一安排。
還記得那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嗎?
說的是在雙減前夕,一位月薪3萬的寶媽算了一筆賬,一個暑假,女兒去美國游學,還要學鋼琴、游泳、英語、奧數、作文……累計花費3.5萬。
當時文章一經發布,便迅速引燃網絡,人們對此驚嘆不已。
而如今,再提及此事,人群中少了詫異。
因為這種情況逐漸成了家長圈的“基本操作”。
昨天,有則“暑假過半家長曬娃賬單已花近3萬”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通過博主曬出的相關調查數據,不難看出在文化課之外,家長對于孩子培養特長興趣的重視。
伴隨這股狂熱的報班潮,一個巨大的疑團也撲面而來:
興趣班所學的真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嗎?
不可否認,興趣確實是激發孩子各種潛能的重要途徑,但絕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激發潛能的前提——興趣,真正的興趣。
而對于孩子真正的興趣,真正知曉的家長又有幾人。
所謂真正的興趣,是孩子對某件事物懷揣熱情,能夠享受其中,也渴望長期性持續性進行。
而偽興趣呢,是對某一事物有短暫興致,單純覺得好玩,但當興致一過,進行下去的動力也就消失不見。
如果不加區分盲目選擇,將興趣班大采購式包攬,意義是什么呢?
或許有人說“不挨個試試怎么知道是不是這塊料,況且技多不壓身”。
但技多不壓身的背后是孩子娛樂與休息時間被大幅擠壓,是孩子無法充分體會假期的樂趣,是孩子因此產生厭學情緒。
表面上的技多不壓身,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家長在報名興趣班前,不妨給孩子多一些的陪伴,從日常生活中了解下他們的熱愛。
或者去上一節體驗課,讓孩子有切身體會,然后問他是否要報,為什么要報?
在孩子的回答中,明晰他們想學習的動機是什么。
繼而根據他們的動機去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
而跳出盲目為孩子報大量興趣班的層面,還有一部分家長做法更為極端。
他們衡量是否要上這個興趣班的標準從不以孩子興趣為導向,而是認為越貴、越冷門,就越“高大上”。
比如在樂器方面,有家長認為,古箏、吉他、二胡這些不上檔次,鋼琴、小提琴學的人又太多不夠特別,所以要學就要學一門罕見的樂器。
“物以稀為貴,在興趣班選擇上也是越冷門越燒錢。”一興趣班老師感慨道。
網上曾流傳著一則“興趣班鄙視鏈”,據說這個鄙視鏈每年還都在視情況而更新。
一張不大的圖,三個鄙視鏈條,寫盡了成年人世界的攀比,卻找不見一丁點兒童世界的興趣。
在這張鄙視鏈條下,孩子的興趣班仿佛成了父母眼界、能力的體現。
就如有家長所言:“如果孩子學跳舞、畫畫,感覺都拿不出手。”
于是乎,“瘋狂”的家長們不再顧及孩子的精力與意愿,給他們安排種種“高大上”的興趣課程。
可興趣班,歸根到底是“興趣”,它的主體是孩子,講究的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和選擇,而不是家長。
興趣班鄙視鏈的出現,不僅讓家長反客為主、悖逆了興趣班的本義,也加劇了本就焦慮的育兒心結。
甚至有人以此總結出興趣班不是在培養你的孩子,就是在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所以興趣班不僅要上,還要上那些“拿得出手”的課程,否則等于白學。
在興趣班“鄙視鏈”大受追捧之下,興趣班與其說讓孩子選擇,不如說是家長在“選擇”,與其說培養孩子興趣,不如說為了家長的臉面。
話說回來,“鄙視鏈”頂端的科目學了就一定能脫穎而出,就一定能印證“物以稀為貴”?
要知道脫離了興趣本身,單靠外力催促的機械學習,無論方向為何,大概率都濺不起爛漫的水花。
加之對于稀少的藝體科目,專業師資、教學水平等方面也相對薄弱,很多時候也只是圖個“噱頭"。
可能這個“噱頭”換來了家長臉上的榮光,滿足了作祟的攀比心,但孩子呢,他又學到了什么?
如此行事,只會壓抑孩子的天性,限制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
同時,也會使得孩子埋怨家長,撕裂親子關系。
孩子雖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和熱愛,作為父母,對于他們的培養,我們絕不能被盲目跟風,要去慢慢溝通、觀察,去尋找一條適合幼小的他行走的路。
還記得那位“父承女業”的爸爸嗎?
女兒愛涂鴉,滿屋子亂畫。
這位爸爸并沒有呵斥她的行為,而是將女兒隨手畫下的作品,光明正大“抄襲”后再創作,然后分享到社交平臺。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介紹,都標明了是第幾次“抄襲”。
在走紅后,對于這個愛畫畫的女兒,他說在發現女兒對畫畫有感興趣后,自己和愛人并沒有送她去美術班,只是提供給孩子盡情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在她創作時從不干擾。
并且,夫妻倆經常對女兒的創造贊美連連,總告訴她她是一個畫家,她的畫作多么多么出彩。
就這樣,在爸爸媽媽的呵護和鼓勵下,女孩心中那顆熱愛畫畫的種子茁壯成長。
每天回家都會投入天馬行空的創作中,也正是在繪畫的世界里,小姑娘成長得愈發優秀。
“技多不壓身”?
但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會掏空了家長的錢包,會榨干孩子的精力,讓他們越學越雜,越雜越亂。
“物以稀為貴”?
但所謂“上得了臺面”的興趣班,沒有興趣的靈魂,再高大上的類目也不過“繡花枕頭”。
興趣班,不只是培養孩子興趣的地方,它還告訴我們對待孩子的興趣要怎么做?
“養”興趣,是靜待花開式的培育;
而“練”興趣,是虎爸狼媽式的痛苦。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35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