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關系出現裂痕的背后,最大的“受害者”永遠都是孩子。
話之所以這么說,自然有著它的道理。
廣而告之公益廣告
《父母該為孩子做些什么?》完整版
廣而告之早年拍攝的一支公益廣告《父母該為孩子做些什么?》,從播出至今,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內心。
廣告的主人公是個父母離異的男孩。
這天,下課鈴聲響起,教室瞬間沸騰起來,同學們撒歡地離開教室,等待他們的可能是校門口前來迎接的父母、家中美味可口的飯菜......
而男孩卻原地不動,他趴在課桌上,眼睛滿是無助與憂傷,他知道不會有來接自己的爸爸媽媽,也不會有噴香的飯菜等他下筷。
他能怎么辦呢?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伴隨著男孩無助的模樣,廣告最后出現了直擊心靈的發問:
“父母,該為孩子做些什么?”
來源:廣而告之公益廣告截圖
從孩子降生之初,為人父母都想方設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讓他吃飽吃好、穿暖穿好。
也會對這個新生命抱有遠大期望,在他身上加注許多要求。
我們要他開朗、要他堅強、要他果斷、要他優秀......
來源:圖怪獸
我們總以為這樣便是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逐漸的,我們好像忘記了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是育娃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不假,但在成長階段,他們無法脫離現實環境的左右,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其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哈醫大健康教育學教研室王麗敏教授團隊做過一次用時近20年的跟蹤調查,以此研究中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癥狀。
在1999年、2006年、2009年和2016年,他們分別對3300多名中學生進行了有效問卷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父母總是吵架、家庭不和睦的中學生發生人際關系敏感問題的概率要比父母關系融洽的中學生高出2.67倍。
同時,調查結果還表明,長期處在緊張沖突氛圍中的孩子,性格更容易暴躁、消極,缺少主動性和信心,在為人處世上也極易自卑、敏感和退縮,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
由此可見孩子對于人的認知,對人際關系的見解,最先都是從父母關系中獲得的。
作為人生中最開始接觸的關系模式,父母關系的好與壞都會體現在孩子的思維方式、脾氣性格和待人接物的態度中。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若父母關系和睦、感情美滿,那孩子就生活在了充滿陽光的環境里,他們往往脾氣溫和、不卑不亢、樂觀積極,對未來有美好的向往,對當下有十足的熱愛。
他們能從父母的婚姻里看到愛、學到愛,自然也會懂得愛、給予愛。
來源:圖怪獸
若父母關系不和、感情淡薄,那孩子就會從這種父母關系中獲得一種糟糕的體驗。
他們會在父母身上看到無休止的埋怨、沒緣由的怒氣,如果這個過程中沒有得到其他正確引導,他們就會走向敏感自卑或自私暴力這兩條極端。
待他們長大些后,就會成為王麗敏教授團隊所跟蹤調查中那些有人際交往障礙的人。
待他們步入青年,大概率也會恐懼親密關系,無法學會愛人。
來源:圖怪獸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父母關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每年高考結束,都會進入離婚高峰期,家長感慨著:
這些年為了孩子,倆人硬是撐著,現在孩子長大了要去上大學了,終于不用那么累的‘演戲’了。
“裝作和睦,表演幸福”真的有用嗎?
孩子雖小,他可能搞不懂大人世界里那么多彎彎繞繞,但父母每一次的貌合神離,家庭氛圍中每一點微妙的變化,他們都能敏感捕捉。
他們會疑惑為什么爸爸媽媽要這樣,會自責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會因為這些糟糕的情緒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快樂。
那些自以為周全的表演,除了感動自己,對孩子的傷害不會減弱一分。
有人說,自己才不會為了孩子而將就婚姻,在離婚后會全力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會用加倍的疼愛讓他忘記過去。
來源:圖怪獸
這種情況,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罕見,可大多都會發展成一種更加摧殘孩子的方式。
父母某一方為爭奪撫養權大打出手,好不容易塵埃落定,孩子也被上了多重精神枷鎖:
“不能偷偷去見TA”“不能給TA打電話”“不要主動提起TA”......
見不到爸爸/媽媽的日子里,總是被這些話洗腦著。
而當爸媽碰到一起時,氣氛緊張值則更是直接沖頂,有的孩子甚至會嚇到失眠。
想起鄭州街頭曾出現的一幕,離異父母到學校接孩子放學。
孩子出來后,倆人出現爭執,開始瘋狂爭搶孩子,場面一下子變得混亂起來。
這個過程中,孩子哭了好久,他不知道怎么辦,最后哭喊道:“別搶了,我真是受夠了。”
孩子幾近崩潰的聲音,把人戳得生疼。
自以為把孩子留在身邊,就可以控制孩子思想,只站在自身角度偏執洗腦式的做法,根本給不了孩子一個像樣的童年。
來源:圖怪獸
教育家杜威曾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能生活在一個父母感情穩定和睦的家庭里,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但如果夫妻關系出現裂痕,也不必委屈自己,強行湊活。
很多時候跟隨內心的轉身,對孩子而言并非就是傷害。
而之所以能將傷害清零,則是看父母雙方怎么做了。
要知道,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想要的不是一個看上去完整的家庭,一雙看上去關系不錯的父母。
在他們心中,一家人能一起幸福生活是最好,如果不能,也希望分開后的爸爸媽媽可以像朋友一樣相處。
不會私下與他講對方的壞話、不會倆人一見面就劍拔弩張。
他們所希望的其實一直都是爸爸媽媽能友好相待,能和從前一樣愛自己。如此,他們就能依舊是他們,會笑容燦爛、茁壯成長。
來源:圖怪獸
如果可以,就控制自己不要亂發脾氣,用父母間恩愛的關系,給孩子世間最溫潤的滋養;
如果不可以,那就用行動讓孩子知道分開后的爸爸媽媽并不是敵人,對寶寶的愛也永遠都不會改變。
永遠不要讓一個孩子在若干年后,想到“家庭”二字,回憶全是痛苦;聽聞“父母”之詞,耳邊盡是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