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6 08:54:05) 稿件來源:新華網重慶頻道
隨著暑假的來臨,611萬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他們中間有的人失去學生的身分,卻不肯離開校園,沒有固定職業,在學校附近租房過起漂泊的生活,他們被稱為“校漂族”。記者近日走近重慶、北京、武漢等地的“校漂族”,零距離接觸校漂生活。
資料圖片
尷尬的臨界生活
“從今天起開始準備,別人畢業,我從頭來。”今年大學畢業的劉思洋決定加入校漂一族后,便改了QQ簽名,帶著些壯志豪情,又流露出絲絲無奈。
老家在四川的劉思洋是北京大學藝術系的學生,今年報考北大廣告專業研究生失敗后,就開始了“漂”的生活:早上6點多起床,乘約20分鐘的公交到學校,在學校吃過早餐,就直奔自習室或圖書館,晚上8點再回到住處,看會兒書,睡覺。
“藝術系的畢業生就業太難了,希望考研換個專業,為日后就業做好準備。”劉思洋說。自己在生活作息和自理上并不適合馬上進入社會,學校有學習的氛圍,比家和社會更適合學習,食堂衛生且實惠,圖書館資源豐富、聯系老教授、同學方便、考研信息齊全……基于以上考慮,劉思洋毅然決定再次背井離鄉,遠赴北京校漂。
和劉思洋租房、共同校漂的是北京大學數學系的王中要,留學美國失敗的他壓力很大,“從大二開始我就為留學做準備,花了不少錢,失敗了覺得對不起父母,但之前也沒有找過工作,只想繼續讀書。”溫州的父母心里希望他嘗試例如找工作的其他道路,但王中要認為本來就業形勢就不好,現在開始找更是難上加難。如果能再拼一年,留學成功,也不枉這么多年的努力。
剛開始校漂,王中要感覺生活回到了原點,只是那一份情感再也不同了。“不再是學生,走在校園里都有這不再屬于自己的感傷;沒有進入社會,看著為生活而忙碌的人們,總把自己置身事外。”王中要說,以后總得有個選擇,現在“漂”在校園和社會之間,只是無奈之舉。
與他們不同,重慶工商大學機械學院的符亮是個典型的“戀校派”。今年符亮考研并不順利,被調劑到一個不太滿意的大學。于是,家在安徽的他打算暑期留在重慶找工作,萬一找不到也只好服從調劑。畢業后,他在彭羅灣租過一次房,但周邊都是社會上的人,難以融入,于是,他回到學校,與朋友在校內合租了一間房。
“每天,走在校園熟悉的路上,看著熟悉的風景,吃著食堂的飯菜,打著開水房的開水,就很安心。”符亮說,在重慶,我唯有在學校,才能找到歸屬感。
符亮滿意于這種生活,但也有些憂慮:找不到工作,在學校這樣“漂”著成本太大。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月400元的房租,350元的生活費,加上暑期駕校培訓費,平均要花費900多元。符亮稱,不少考研、留學的校漂族還要報補習班,買資料,花費就更大了。為了少問家里要錢,符亮在回龍灣找了份家教,并在解放碑做周末促銷兼職。同時也積極地尋找工作。
“找工作很辛苦、機會渺茫,在外奔波之后,回到學校,又真的感受到學校的好。”符亮表示,如果經濟上支持,想在學校再待幾年。
是為前途打拼,還是“溫水青蛙”
據了解,“校漂族”大體可以分成五類人群:一類是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不如意準備考研深造的;一類是等待簽證結果,或準備簽證的留學一族;一類是沒有找到如意工作,留在學校附近,密切關注學校的就業信息,準備再找工作的;一類是放棄就業在學校附近創業的創業族;還有一類是純粹出于對母校的依賴,留戀校園生活,感受和回味單純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但不管是哪一類,“校漂”都只是臨時狀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校漂”這群已到了就業年齡還依然“啃老”的年輕人們,家長多持支持的態度,社會的包容度也較高。河北的齊女士說,“在重慶就讀的兒子正為考研而校漂,兒子也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前途,現在就業壓力大,孩子還小,多讀幾年書再出來工作會更好。兒子在學校附近居住,在校內學習,我們家長也放心。”
“校漂很正常,尤其是考研落榜的,選擇校漂的居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07級的李堯說,認識的很多師兄師姐都在校漂,一些人認為校漂占用資源而進行批評,這是人文關懷不夠的表現。“我們應該看到他們的難處,給予更多關心和幫助。”他說,畢業后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考研落榜的話,不排除加入校漂行列的可能。
對此,也有不同的聲音,四川外語學院老師辛文娟認為,“校漂”現象或多或少表現出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對社會的排斥,他們希望生活在“溫室”里,對校園產生強烈的依賴感,這也如同溫水里的青蛙,當你覺得校園環境已經不適合生存下去時,想跳出去已經晚了。江西的龔女士認為大學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認識到考研并非是唯一出路。校漂一方面加重了家庭的負擔,另一方面占用了在校學生的資源,對他們的正常學習、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
老校漂支招:為了不“漂”而“漂”
曾經的校漂生活,成了一些“老校漂”們難忘的回憶,而當初的校漂歲月,帶給他們的究竟是什么呢?有些人“漂”出了一個更高的學習平臺,有些人“漂”出了一個全新的事業,而有些人則“漂”出了辛酸和失望。面對新一批的校漂族,“老校漂”道出中肯的建議。
趙曉明是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03級學生,畢業后,他并沒有急著就業。校園優越的環境加上巨大的創業潛力,讓他開始了摸索校園創業的校漂生活。他在校內租房,但是絕大多數時間,他還是忙碌在校園里的一個報亭內。在這里,他買了第一臺打印機,為學生提供打印復印服務。之后,他不斷擴大規模、成立創業團隊,并積極創新,開通“易貝特”在線打印業務。兩年來,憑借著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熱心的服務,趙曉明已經贏得了學校大多數學生客戶,成立的團隊成為學校十大重點創業團隊之一。
趙曉明表示,在校園創業的校漂族,有著在社會上創業無可比擬的優勢:合適經濟的創業成本、單純的學生服務對象,大量的校園創業扶持政策等。但他也建議:“校漂族,無論是考研、創業,還是再就業,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詳細可行的計劃,否則漂不出理想的結果。”
上海交通大學的姜磊在上海交通大學BBS“飲水思源”上貼出了自己的校漂經歷--他是電氣工程學院04級學生,大三起便決心考本專業的研,但因重視不夠,未做足準備,第一年考研以失敗告終。迷惘的他開始做畢業設計,找工作,但當他收到上海電力的Offer時,他冷靜了下來,開始考慮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最終在考研和工作之間,他選擇了留在學校附近準備考研。
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姜磊從7月27日開始,便著手復習。根據去年的分數線,他定下了每門學科的目標分數,開始了有針對性的練習:歸納BBS考研精華區帖子中所有的有效信息,早起背單詞、做習題、閱讀書籍,每天,姜磊都保持了10多個小時的自修時間。就這樣,在食堂、住地、教室,簡單的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中,他度過了初試那最難熬的六個月。復試前,姜磊并未放松警惕,只是心態輕松不少。最終,他以高出分數線55分的成績成功考上電院研究生,告別了艱苦的校漂生活。
“選擇校漂是因為相信自己有毅力,而能給校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是因為把計劃付諸實施。”姜磊說到,“校漂”只是一個臨界狀態,不能永遠漂下去,選擇“漂”是為了不“漂”。
專家建議:須建立“校漂”關愛機制
在與多位“校漂”交談后,記者發現多數“校漂族”都受到心理壓力大、內心孤寂、對未來迷惘、經濟壓力大等問題的重重困擾。對此,部分專家建議,針對“校漂族”這一新群體,社會應建立相關的關愛機制,而校漂們也要持有積極的態度主動主動尋找幫助為為自己減負。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校漂族”在職場規劃上還沒有清晰的定位,這使得他們常常會陷入矛盾和不確定中。“校漂族”們在大學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畢業后顯得手足無措。社會應建立相關的關愛機制,尤其是要加大對他們的職業規劃指導。
“基于今年就業難的形勢,學校行政部門、就業指導中心、輔導員都主動為大三、大四的學生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就業,但對于已經畢業的學生,學校沒有這個義務。”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陳輝忠說,“校漂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關注,但目前幫助他們的措施很少。考研落榜的、不愿找工作的,可以主動去心理咨詢中心、就業辦尋求幫助,但最主要的還是自己負起責任,面對挑戰。
原西南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張慶林表示,“校漂族”不再屬于學校管理范圍,且分布分散,一些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進行心理輔導的活動很難組織起來。
張慶林介紹說,為幫助一些校漂族,國家已制定政策引導一些考研未成功的大學生做研究助理,但大多數校漂族都必須靠自己主動。他建議,對一些有進一步深造并且有良好基礎的“校漂族”,應多一些政策扶持,學校可設立如研究助理等職位,讓這類“校漂族”更多地接觸導師,提高學習效率。而那些懼怕社會,把校園作為逃避現實的港灣的“校漂族”,應主動與老師、師兄師姐多交流,明確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勇敢面對現實,及早靠岸。(朱薇、周薇、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