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豆豆 2009年08月06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宋 嵩繪
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每個學子乃至家人眼里,都閃著特殊的光環。然而,近日,不少湖北考生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卻發現里面夾帶著特定的銀行卡和手機卡。雖然學校聲稱學生可以自愿選擇是否開通號碼,但同時稱,如果不開通,有可能收不到學校發送的信息。這不免讓人產生“強制消費”的懷疑。
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帶這卡、那卡并非湖北首創,上海、江浙等地也早有先例。從商業推銷的角度,這一招的確是“高”:針對性強、信息有效傳播,且目標群體巨大。從法律上講,只要學校聲明學生可以“自愿”選擇是否開通這些卡,就算不上真正的強制消費。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如果學生都用上了指定的電話號碼,學校發通知、發信息也更加方便。
但這真的是多贏的好事嗎?從學生及家長的質疑就可看出,這一行為讓大學的書香染上了重重的銅臭味,讓大眾難以接受。而此前爆出類似“夾帶”事件的南開、同濟等大學總是急著撇清:這些“夾帶”是別人放進去的,與我無關。這是否也說明,大學本身也應羞于與“夾帶”為伍呢?
大學,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片凈土;在充滿憧憬的新生眼里,更是如此。大學之所以讓人仰望,不僅僅在于其學問之廣博,更在于其操守之清高。這“清高”并不是與世隔絕,人人不提“阿堵物”,而是意味著一種淡定的價值追求,意味著在商業社會里堅守著精神高地。可是,讓推銷夾進錄取通知書,卻讓人感覺,商業氣息早已滲入大學最細小的毛孔,這無疑和大學的形象太不相稱。
大學,更是教書育人之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應是“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同樣可以說,大學的一舉一動,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大學給新生的第一印象,也可算是大學給新生上的“第一堂課”。當大學決定發出夾帶著濃濃推銷氣息的大學通知書時,是否應該想想,這將對新生施加怎樣的影響?是教他們早點適應某種所謂的“潛規則”,還是教他們早點破除對大學的美麗幻想?
面對物欲,大學應該愛惜羽毛。諸如“捆綁銷售”之事,還是不要再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