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0日 07:36東方早報
作者:許章潤 近年高校學術丑聞不斷,但經由行內揭發、媒體曝光后,真正受到嚴肅懲戒的不多。教育部平時振振有辭,甚至表示對學術腐敗“零容忍”,但關鍵時刻卻不見了身影,一再不作為,實在令人費解。 根據現有體制,中國的各類大學并無自治權力,亦無主體地位,實則教育部與各省教育廳局的下屬“基層單位”,一種無獨立自尊品格的巨型國營單位。在此體制下,教育部既然對于高校享有指導、統轄之權,就必得承擔起支助督導與糾察之責。如果用人不當,疏于督導,以致丑聞連連,自然難辭失察之責。猶如煤炭、鐵道兩部,既掌國脈,設若礦難頻仍、路難不斷,則難逃其咎,責無旁貸,自在情理之中,更在法理之中。如此這般,方能權責對應,蔚為良治。 據此,教育部對于高校的學術不端,無論是剽竊作假,還是槍手捉刀,均須專案專責,“一查到底”,真正如其宣示的那般“零容忍”,才算是恪盡其責。否則,即表明失于糾察之責,未向納稅人恪盡職守。教育部對于頻頻發生的學術不端充耳不聞,屬典型的行政不作為,扭曲了公共權力旨在提供公共產品的立法本意。 或曰:凡此學術丑聞,并沒上稟教育部,因而,根據職級體系,教育部自然不便過問。這是典型的官場遁詞。大家知道,司法審判機構奉行不告不理原則,緣于司法機構表征國家、代表國家行使終極性的判斷權,司法權因而屬一種被動性、中立性權力,以免遭干預,確保司法公正。 與此相反,教育部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作為政府行政權力的重要擔當者,其權力屬于一種主動權能,而非被動的中立性權力,恰恰需要主動出擊,依法糾察所轄部門的是是非非,而不能“不告不理”——其實,經常是告它也不理!若以“職級體系”為憑,推搪其事,敷衍諉責,除了在公眾面前暴露自家的鴕鳥身段外,也是對于所在政府行政意義上的“不忠不義”。 進而言之,當今高校的學術腐敗,多數與權力有關。就是說,表現為“學術腐敗”的案例,其實多數屬于“行政腐敗”或者“權力腐敗”。畢竟,腐敗以權力為前提,一般師生的弄虛作假,不論是教授造假抑或學生抄襲,因無權力依恃,無法鬧出太大動靜。就近期曝光的遼寧大學副校長抄襲案來看,其人在學界籍籍無名,如系普通教授,安居一隅,不但申請項目無望,就連發表論文亦難乎其難,更不用說是發表在官費官辦、別無分店的《哲學研究》上了。 君不見,不少大學的黨政官員,包括校長書記,雖然整日忙于會務與應酬,也不乏“洗腳”、“洗澡”的享受,天天臉色紅潤地抱怨“喝多了”,卻都手握甚多“項目”,甚至“國家項目”呢!一線爬格子的教書匠都知道,要想學問像個樣,即便全心全意,夜以繼日,尚且連呼帶喘,累得夠嗆;那邊廂,他陷于行政與應酬,沒日沒夜,三心二意,卻能同時運籌“項目”,連連發文,除非他是神,否則如何可能? 可我們知道,大家基本上均為中才之人,不但不是神,就連距離“優秀”,亦且遠得很呢!如此,利用權力攫取學術資源,以權換名,因權干學,而位卑格下者甘受宰制,或者主動投靠,代為捉刀,遂成刻下中國高校愿打愿挨的雙簧,一出世俗化滾滾浮世中,本應為圣潔殿堂的大學校園里不該上演卻頻頻上演的丑陋鬧劇。 因而,追根究源,行政僭篡學術、權力制轄學術、權力勾兌學術,以及權力壟斷真理和榮譽、酌情批發,凡此根本性的腐敗,才真正禍莫大焉!教育部如不管這些,卻忙活什么上下心照不宣弄虛作假的這“評估”那“評估”,豈非不務正業! 說到底,一系列學術丑聞在暴露學術共同體道德生態惡化的同時,更將學術自由、精神獨立與大學自治的問題,再度嚴峻地呈現在國人面前。想一想吧,最近幾年,教育部的中、下層官員紛紛“空降”到大學充任校長書記,不僅加官晉爵,而且一轉身全都獲得了教授、博導的身份,一些人甚至即刻“學術成果斐然”——哪里還把大學當作大學?而他們又究竟何德何能? (作者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