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8-13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陳蕓
女兒在校園蕩秋千。
本版日前刊登了澳大利亞新移民陳蕓的女兒在澳大利亞入讀小學的經歷,此次她特地采訪了女兒小學校長彼特,為大家解開國外小學沒有教科書和“社區”概念等謎團。 作者 陳蕓 文/圖整理:記者余琴 快樂了才能學到東西 彼特在朗斯頓小學任職8年了。朗斯頓連幼兒園在內一共有343個學生,在塔斯馬尼亞算是個中型學校。彼特認為,長期待在一個學校,和孩子們從認識到了解,不斷地關注他們的成長,對他來講意義重大。 我在采訪時,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怯怯地站在門口,彼特溫柔地鼓勵他進來,從抽屜里拿出一張貼紙,貼在孩子的胸前,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孩子才離開。我不禁覺得他不像個校長,倒像個幼兒園老師。他告訴我,現在在朗斯頓他也繼續當老師,教體育、數學、科學和英語。 當我問:“你們學校為什么沒有教科書?”彼特說:“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方法。他們自己設計課程。當然,我們經常一起開會制定教學目標。” “很多中國人認為澳大利亞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玩,根本學不到知識。請問玩的哲學背后究竟是什么教育觀念?”對于我提出的這個問題, 彼特說:“孩子首先要在精神上、體能上、情感上、待人接物上都有一定的常識和較好的發展,然后才談得上學術教育。孩子在學校快樂了,才能學到東西。” 不過快樂教學,沒有考試,沒有作業的教學理念也受到挑戰。孩子升上三年級后,就要參加全國統一的測評考試,考英語和數學。據說這是新上任的政府的新招,旨在控制全澳大利亞的教育。如果哪個州的學校不參加這個考試,就得不到聯邦政府的教育基金。 學校是“社區” 但彼特還是認為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他很看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比如,朗斯頓小學上體育課時,是1至6年級的學生一起上的。6年級的學生通常負責當小體育老師,以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高低年級會結成友誼班,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懂得相處之道。學校還常常組織一日游,讓孩子們接觸外面的世界。 彼特認為,學校就是一個社區。“比如前幾天,我們邀請了西霍巴特的愛鳥協會的成員來講課,讓孩子們認識塔斯馬尼亞的鳥類;我們還請原住民藝術團前來表演,讓孩子們了解原住民的文化……我們每周都有‘給家長的一封信’,讓大家知道學校所做的事情;我們還常常有一些集資的活動,讓整個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參加燒烤、溜冰、聚會,豐富社區生活,爭取多一些資金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環境。” 在霍巴特,我碰到的人都告訴我:“朗斯頓是間好學校。”毫無疑問,這位當了21年校長,領導了朗斯頓八年的彼特做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