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3日06:08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6歲的健健最近非常累,雖然現在正是暑假,但是他的日程卻安排得挺滿,跆拳道班、鋼琴班、游泳班、網球班,幾乎每天都有課。
在即將到來的9月,健健就要上小學了,這所小學在健健所居住的地區算是最好的學校了。不僅周圍的初中都到這所學校搶生源,學校的藝術團也小有名氣,不少父母都想把孩子送到這里來。
“不過,這里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孩子從一年級起就開始有不少作業了。”健健的媽媽薛艷是一名高中數學老師,對自己家附近的教育環境有著“專業”的了解,“我想趕緊讓他學點兒有意思的東西,否則等真上了學就沒時間了。”
娃娃們多班并舉 抓緊進行“最后的素質教育”
跟薛艷有類似想法的家長并不少。
3歲的怡然暑假上了舞蹈班;4歲半的煜涵報了游泳班和舞蹈班;5歲的哲寧周六學畫畫,周日學鋼琴;還在上小班的美瀛報了一個天才寶貝班,主要是接觸一些百科知識……
“就這段時間我們還能自己掌控,等上了學,時間就全交給考試了。”薛艷說,平時跟幾個熟悉的家長聊天,大家總有一種說不清的緊迫感,這種感覺隨著孩子臨近上學就越來越明顯。好像只有在上學前孩子是自己的,還可以理想主義一點兒,等孩子上了學,就由不得自己了,“說實在的我是怕到時候沒有堅持理想的勇氣。”
家長們把自己的這種做法稱作:抓住素質教育的尾巴。
因為有不少“過來人”用實踐經驗提醒眾家長,孩子的“好日子”,終止在踏入小學校門的時刻。
幼兒園小紅人入學后步步失去自信心
趙強有一個人見人愛的女兒,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小嘴兒也出奇地伶俐。
所以趙強夫婦請了專業人士對女兒進行主持訓練,同時學習唱歌、舞蹈和鋼琴。他們夫婦每個周末都會陪女兒去上課,風雨無阻。
天賦加上后天專業的訓練,女兒在幼兒園表現自然突出。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幾乎都能看到女兒可愛的身影。“那段日子是我們家最開心的時候。”趙強說。
終于,優秀的女兒進了小學。
課業負擔一下子加在孩子的小肩膀上。
趙強女兒所在的小學附近圍繞著很多北京高校。孩子不少同學的父母是北大、清華的博士、博士后。
真是山外有山,樓外有樓。趙強發現,其他孩子更加有天分,女兒剛能把10個數字寫好時,她的一些同學卻已經進行四則運算的訓練了。趙強才知道,這里的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也上過培訓班,不過他們跟女兒不一樣,很多孩子學了數學、英語和拼音。
由于班里學生普遍水平較高,老師的進度也隨之加快,每天的作業量很大。才上一年級,女兒就經常晚上將近10點才能完成作業。
本來很自信的女兒變得不那么自信了,家里的笑聲也明顯減少。
趙強不得不減掉女兒那些顯得不太有用的興趣班,第一個減掉了女兒已經堅持了好幾年的主持訓練。
現在女兒已經上二年級了,卻迎來了據說比“小升初”還重要的“二升三”。
很多北京的小學生家長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超常兒童培訓基地。這個基地聚集的孩子數學特別好,多半在“小升初”時會非常搶手,能同時收到幾所名校投來的“橄欖枝”。
“女兒班里的大部分學生都在為考這個超常兒童培訓基地做準備,我們感到壓力很大。”趙強說,雖然知道女兒的特長不在數學方面,但他無法抗拒讓女兒去試一試的心理。
“萬一女兒在這方面有潛力怎么辦?”趙強對女兒報的興趣班進行了調整,結束了堅持了4年的舞蹈和唱歌班,保留了鋼琴班,并增加了奧數班。“女兒在藝術方面有些天賦,給她保留鋼琴既符合她的特點,也能在今后的升學中派用場,奧數必須學,無論怎樣升學時都用得上!”趙強說。
就這樣,趙強親手把曾經讓自己和女兒引以為豪的特長訓練放棄了。“我們是真想給她留著呀,可是,孩子太累了。以前只上感興趣的興趣班,女兒很開心,現在感不感興趣的都要上,我們不僅覺得時間不夠用,女兒也很不開心,只能減,而且只能減那些對升學沒用的。”趙強說。
在趙強看來,對女兒的素質教育已經終結了,現在他逢人就勸,如果發現孩子有什么特長就得抓緊,越早培養越好,還能讓孩子多快樂幾年,等上了學一切就都得圍著升學轉。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紳士就靠這幾年了
由于“小升初”的巨大壓力,孩子們的本領越來越類似,奧數+外語+一項技能(樂器、美術、科技),不少有心的家長不約而同地響應著趙強的呼吁,把對孩子素質的培養提前了。
最近,每到周末薛艷就給自己安排一些活動,把健健留給丈夫。因為丈夫休息日喜歡打高爾夫球,她是想用這種強迫的方式,讓健健接受世界上公認的紳士運動的熏陶。
健健在同齡的孩子中個頭算是高的,再加上濃眉大眼,體格健壯,誰見了都會夸上兩句。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健健在學前班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經常會無緣無故地亂發脾氣。而且脫離了以前在大學校園中的幼兒園,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前班同學也讓健健沾染了一些不太好的習氣。
以前薛艷每天帶著健健在院里玩兒都非常省心,校園里有不少可供孩子們游戲的場所。薛艷每天只要選好了地方,自己在一邊看書就行了。但后來,薛艷沒有這么悠閑了,通常是她剛坐下沒兩分鐘,就聽見有小朋友哭著跑過來說:“阿姨,健健搶我的玩具了。”剛處理完沒多久就又有小朋友過來告狀,說健健欺負他了。
身為老師的薛艷對健健的成長只有一個目標:成長為一名紳士。
于是,她把健健剛剛學了兩個月的打擊樂停掉了,換了一個圍棋班,希望健健能安靜下來,后來她又驚喜地發現丈夫的愛好是地地道道的紳士運動,便要求他盡量帶著健健。
“我當這么多年老師了,深深知道孩子將來能否成功,絕不僅僅憑學校里的成績。他具有什么樣的品格,有怎樣的做事方式更重要,所以我一定要按照紳士標準要求孩子。”薛艷說。
薛艷深信中國的一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能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關鍵在7歲之前”,薛艷決定,要抓緊時間讓兒子盡快“紳士”起來,否則上了學就來不及了,也沒時間了。
不知道孩子到底有什么潛能所以大海撈針
有些家長則不像薛艷這樣目標明確。
4歲的熙若在一所音樂藝術幼兒園上小班。她的父母在加拿大工作過,很欣賞西方人的教育方式,回到中國后,又擔心西式教育耽誤孩子,所以異常痛苦,不知道對孩子應該松還是應該緊。
還好,西方家長早有共識的“關鍵期”理論在國內也很有市場。
于是,夫妻倆便給孩子尋找了起來。
“3歲是孩子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我們自己在家基本保持一個英語的語言環境,同時每個周末還帶孩子參加小區會所的一個‘故事匯’,讓孩子聽老師講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講給其他小朋友聽。”熙若的媽媽小蔣說。
“3歲還是音樂發展的關鍵期,孩子奶奶是大學音樂系的老師,所以鋼琴就交給奶奶了。”除此之外,小蔣給熙若報了一個舞蹈班,每周上兩次課。
“3歲還是孩子數字、數學發展的關鍵期。”小蔣談起理論來如數家珍。他們在家布置了一個小超市,平時和孩子互換收銀員和顧客的角色,不停地在家里買來賣去,還特意做了很多錢幣,各種東西的標價都有零有整,小熙若每天要在這個超市中進行很多次計算。
另外,小蔣說5歲前的孩子對色彩有強于成人的敏感,因此,他們還給熙若報了一個美術班。
當然像一些強身健體的游泳班、網球班熙若也都要上。
一下子學這么多東西孩子能消化得了嗎?
“誰能那么準確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天賦?不給她創造機會她也表現不出來呀,要真把孩子耽誤了那才是損失呢。”
于是,家長們開始“大海撈針”,把能給孩子報的興趣班都報上,既開闊孩子的視野,也碰碰運氣,沒準能一下子撿一個某方面的“天才”呢。
“我的同事中,只要孩子在上幼兒園的,基本都報了好幾個興趣班。我們是報得最少的。”煜涵的爸爸王先生說。
不少教育專家曾警告,教育最忌拔苗助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即使存在“關鍵期”,每個孩子也是存在差異的。
但不少家長是等不及孩子慢慢成長了,更等不及孩子的特長在生活中自然顯現。“我們現在就是在給孩子創造一個高度濃縮的環境,她是個苗子,我們在密切觀察她栽培她,決不能耽誤孩子。”熙若媽媽小蔣說。
小蔣生于1978年,是在應試教育中長大,同時耳邊又充斥很多對應試教育批判聲音的一代年輕父母,“我當初之所以選擇出國就是不希望孩子再受應試教育之苦。”她是因為父母身體不好才回國的。
年輕一代的父母已經成為當前早教市場上的消費主力。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如果從孩子出生的第3天開始教育,那就已經晚了兩天。”確實,他們比誰都更加渴望讓孩子遠離應試教育,但他們卻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毒害,就連他們在逃離應試教育的方式上也能嗅出一點兒應試的味道。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