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5 09:20:33 新華網
魯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減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場關于“魯迅是否過時”的爭論迅速升溫。
其實,魯迅先生文章的“遭遇”恰恰反映出當前語文教育的困境。換言之,如何看待魯迅及其文章,實質是如何進行語文教育的問題。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主干課程,在提高學生基礎素質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從當前的教育設計來看,語、數、外三科其實都擔負著不同的教育使命。語文是人文教育的象征,數學則肩負著科學教育的使命,外語則受國家政策導向影響明顯,具有較強的工具性。魯迅文章的“遭遇”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教學事件”,而是語文教育實踐與其教育目標相脫節的表現。
當下,語文教育的困境就在于過分功利性,這也是整個教育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當通過其它途徑可以達到目的或者通過教育本身達不到目的,學生甚至會主動放棄教育。對此,今年高考前夕的學生棄考現象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佐證。讓我們再回到“魯迅”本身來說明這個問題。時下,中學生把魯迅列為校園“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之一,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為什么會這樣怕呢?最后恐怕還得歸到“用”上來,因為學習魯迅浪費時間、不利于考高分才是真。
拋開功利性而言,魯迅作為文化健將、一代“旗手”和精神符號,可以說是具有永恒意義的。盡管魯迅的著作確實限于特定時代,但是魯迅精神卻并不是也限于特定時代。魯迅是反封建、反傳統的,而這種反封建、反傳統的“反”本身恰恰繼承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傳統。正是這種批判性的繼承,使“魯迅”的意義和價值尤為凸顯。現在的學生之所以感到“生澀難懂”,正是現行教育在某些方面脫離了歷史傳統和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的結果。同樣,文言文和寫作文的“窘境”和魯迅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類似的。但我們能夠僅僅因為感性的“生澀難懂”就放棄嗎?這些可是一個學生甚至一個人文化素養基礎的基礎啊!
語文教育必須回歸人文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出路。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面對應試教育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改變的現實,讓學生增長知識“應付”考試是必須的。但是,讓學生在思想和生活上受到啟發和指導也是必要的,這也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全面發展和以人為本。因此,采取消極“刪去”是行不通的,目光短淺的實用主義態度最終只會嚴重危害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讓國人的精神難以強健。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