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7 12:51:00 來源: 北京日報
這是一個風行享樂的年代,關于如何“活得更好”的話題與“給孩子減壓”似乎相得益彰。除了老師和家長,有許多有權威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都認為不應該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要給他們游戲的時間,再給他們撒嬌的時間,再給他們做點壞事的時間。這些論調十分正確,但總是被老師和家長斥之為“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家孩子開始上一年級,老師規定了閱讀量,每周至少看兩本書。我太太層層加碼,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要求再看兩本書。也就是說,他除了完成課業后,每周要看四本書。當我得知這個驚人的數字后,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如果我家的這個小孩沒有被書籍壓垮的話,說不定期年之后會誕生一個學問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能,成就將超過我們家族中歷代以來的任何一個人。
但后來我發現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孩子要看的四本書,文字量非常少,而堆在桌上,足有十公分厚。書中的文字用的是大號字、還有整張整張的漫畫和配圖,閱讀完一本書不會超過十五分鐘。因此,不要說一周閱讀四本,即使是閱讀十本,也是一件十分輕松的事情。
我對這種有著龐大體積,外表能嚇死人的書籍感到“莫名其妙”。而出版商們充滿了“社會責任感”,說他們大批量生產這樣的書籍,就是想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感到閱讀非常容易,非常快樂,然后慢慢地加深難度,引導他們去閱讀更深奧的書籍。
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好主意,而且邏輯上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出版商們肯定忽視了一個閱讀最基本的原理:閱讀是一種獨行,是需要心靈與之配合的既艱苦復雜又快樂相伴的過程。當我們用簡單快樂的閱讀作為一種閱讀取向的時候,我們不敢奢言這種閱讀方式不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閱讀習慣。也許我們太輕視“習慣”的強大作用了,以為這種大號字、大配圖,將一個需要幾千字才能真正表達出來的故事在幾分鐘內說完了,讓孩子學到了知識,殊不知,這種“壓縮餅干”式的閱讀,又能給孩子帶來什么?沒有思索、沒有品味,也沒有探索。當這種像電視動畫片一樣的閱讀成為一個孩子的“習慣”之后,你就會發現,這種“閱讀”有點糟糕,因為它太過容易了,完全偏離了讀書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努力。
這樣的配圖書籍的確給孩子、家長帶來了放松和快樂。但孩子的閱讀顯然不能這樣“放任自流”,讓他們永遠生活在圖案的閱讀中。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任何有幫助的閱讀都是需要付出氣力的,沒有體力、精力上深刻的經歷,許多知識最后只能曇花一現,進入不了孩子的內心。我八歲那年開始拿著《新華字典》看《西游記》、《水滸傳》,基本固化了我的閱讀習慣,提升了我的自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讓我的文字方面的能力也有別于我的那些玩伴,如果沒有當年像看“天書”一樣的閱讀,我現在也許仍在浙北的小山村里,子承父業,在三畝自留地播種著渺茫的希望。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