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09年08月20日 08:37:51 來源:<font color="#000066">解放日報</font></p>
<div id="Content"><font id="Zoom">
<p> “色藍紫狀的沉淀躍然試管底,銅離子遇氫氧根再也不分離,當溶液呈金黃色因為碘酸鉀,淺綠色二鉀亞鐵把人迷……”依舊是周杰倫《青花瓷》耳熟能詳的旋律,歌詞卻被改頭換面。近日,化學版的《青花瓷》在網絡走紅。一位中學老師以化學知識為母本,創作了這個新版本引入課堂,受到學生追捧。不少學生說:“用唱流行歌的方法來學習知識,能激發我們的興趣。”</p>
<p> 也是關于流行歌曲,近日教育部門有關人士表示,要嘗試用流行歌曲和明星來推廣中華傳統經典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p>
<p> 中學老師和教育部門,積極動腦筋,探索新方法,嘗試以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作為突破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記憶和背誦,這種精神值得肯定。當然,這樣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推廣,還值得商榷。化學版《青花瓷》要引入到學校的常態教學中,難度很大。而將傳統經典詩詞“變身”流行歌曲,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如果譜曲不當,反而會破壞古風,影響理解。比如,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兒童音像資料里,古詩《春曉》配上了歡快的音樂,便失去了傷春、惜春的意境。</p>
<p> 化學版《青花瓷》為何受學生追捧?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覺得“有意思”。排得滿滿的課表,“填鴨式”的講課,大量的習題,無休無止的考試,還有家長充滿期待的目光,許多青少年都經歷著這樣的學習生活,學得枯燥又疲憊。忙里偷閑聽聽流行樂,哼唱周杰倫的歌,是他們最快樂的享受。一旦有老師把上課與流行歌曲結合起來,怎不令學生興奮?化學版《青花瓷》走紅網絡,這股熱度也許很快會退去。但其背后,折射出教師的無奈、學生的期盼,需要關注。</p>
<p> 創意過后,興奮過后,還是要回到教育的本源。對老師來說,相比改編流行樂,更重要的是,研究運用怎樣的教學語言,深入淺出地把教學內容講清楚;怎樣設計好一堂課的“導語”,幾分鐘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精煉習題,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提高學習效率;怎樣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物理、化學中的邏輯之“美”,定理之“美”。教育,內容總是重于形式。</p>
<p> 對教育部門來說,相比找人為古詩詞譜曲、找明星演唱,更重要的是鼓勵學校和教師探索新的詩詞教學法。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只是為了在考試中多得一兩分,學生當然不感興趣。試想,如果教師在誦讀古詩詞時,能配上一段古樂,展示幾幅山水畫,說上一段故事,發動學生一起來品味賞析,傳統經典學習會增色不少。教師也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踏青、賞花、品茗,說不定在某一瞬間、某一地點,學生便會“發思古之幽情”,從此愛上經典詩詞。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都有比較多的時空“自由發揮”。如果教材內容過于艱深,教學任務排得滿滿,升學率的“指揮棒”一直懸在頭頂,教師和學生都不會有這份“閑心”去傳揚和賞析經典。即便找來明星唱經典,對學生而言,也只是一聽了之,難以深入體味和熱愛。</p>
</font></div>
<p>來源:新華網</p>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