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9 07:51 東北新聞網
□出版了5年的語文教材,在2009年秋季始料不及地卷進了公眾話題的中心地帶□語文教材的選用視野更寬闊了,意識更開放了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認為,學生不愛學魯迅的文章,也有教育方式不得當的原因
□語文教材應當真正站在“語文”的角度來選擇文本
□記者/王 研
2004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版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一),教材中選用了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而魯迅的作品則由原來的5篇減少到了3篇。當年秋天,該版教材即開始在部分實施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使用。
今年8月,湖北媒體報道了一則消息:湖北省將在新學年采用人教版語文教材。此消息被各大門戶網站轉載后,很快變成了引發熱議的焦點新聞。這本已經出版了5年的語文教材,在2009年秋季新學年開學之際,始料不及地卷進了公眾話題的中心地帶。
爭論的焦點由梁實秋作品首次入選國內中學語文教材,發展到魯迅文章究竟“該去還是該留”,各方聲音你來我往。事實上,魯迅之所以發展成為話題的核心角色,是由于近年來,如何評價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以及他本人的文學貢獻,一直是文學界和文化界爭議的熱門話題。而在有關作家作品的具體討論背后,包含著一個更加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即,語文教材的內容選擇究竟應該以什么為標準?
新中國成立60年來,語文教材的內容選用一直帶有強烈的時代特點,而近年來,針對語文教材的改革,也屢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改革語文教材,可以說是為了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而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也可以將這樣一段漸進式的過程視其為“語文”的回歸之路。
“語文”的真正含義
每個受過教育的人,一定學過語文,但是,也許沒有多少人可以準確講出語文的含義。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人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同時,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語文的概念,它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
《新華詞典》言簡意賅地把“語文”注為“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總而言之,學生們學習語文,是培養表達、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人文精神、對愛與美的感知能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徐林祥在談及語文教材的內容選擇時表示,語文教材的改革是一個前行的過程,“ 這‘前行’,表現在語文教材文本選擇方面,就是教材的編者對教材文本選擇已達成共識,即‘文質兼美、適合教學’。 ”
對于上世紀40~7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來說,語文教材更像是一個工具,一個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讀本。
不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