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波 2009年08月20日10:53 來源:荊楚網
教育部就剛剛研制出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瞬間引起另一輪爭論:正在征求意見的《通用規范漢字表》中不僅恢復了51個異體字,還擬對44個漢字“動刀整形”,調整其寫法。對此,有網站進行了網絡調查,在該項調查中,多數網友表示反對。(《天府早報》8月19日)
這個《通用規范漢字表》雖然是征求意見稿,可是剛一出來就受到多數網友的反對,雖然我們不能將網友的反對絕對等同于全體民眾的反對,可是這個事實也說明這個標準不是那么深得民心,也說明眾多專家只顧閉門造車,和民眾的考慮出發點不同。
恕我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委實看不懂這44個漢字調整寫法的意義在哪里?是為了書寫更方便嗎?可是我們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簡體字識字教育,基本上已經接受了簡化字的結構、筆形、書寫方式,隨意調整只能讓大家書寫更不方便。
或者說調整是為了讓漢字從美學的角度上看起來更美觀嗎?可是這個從豎鉤到豎的筆畫調整能讓一個漢字的觀賞性提高多少呢,我想沒有多少人能一眼就看得出來吧,況且在書寫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調整后也不能保證書寫時就完全按照這個規范,而大家在閱讀的時候還需要去適應,只能給大家造成麻煩。
抑或進行調整只是為了顯示這些專家的學識淵博,工作富有成果,讓他們很有權威感,成就感?如果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這些工作只能讓這些專家背上瞎折騰的名聲,讓大家發現他們的工作更沒有意義,取得相反的效果。
說到底,漢字就是一種符號,一種廣泛使用的符號,既然國家不遺余力地推行了這么多年簡體字,讓簡體字深入人心,在絕大多數場合人們都在使用簡體漢字書寫交流,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標準,就不要輕易破壞,現在這些修補,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沒有基礎,也不會取得多少效果。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