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2 08:11:28
中小學生暑期過了大半,孩子們在假期做些什么?他們快樂嗎?記者通過多方調查發現,社會培訓機構辦的培訓班里人頭攢動,“顧客”正是中小學生。暑假成了一些學生的“第三個學期”。
早在6月,江蘇省就出臺了《關于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嚴禁學校組織任何形式的補課。7月初,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發出通知,要求“禁止組織集體補課、有償補課的行為”,“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中小學生度過一個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義的暑假”。
“然而,我們都沒預料到,教育部門‘禁’了公辦學校,卻‘火’了社會培訓機構。”有校長告訴記者。走在蘇州、無錫等城市街頭,居民社區和超市大門口,從幼兒園到高中生培訓的招生廣告層出不窮。大都打著“某某名牌大學教授”“高考命題專家”等“名師”字樣招攬家長。
記者隨機調查了在一家培訓機構門外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對于“禁補令”,家長都持較贊成的態度,但心態不一。“別人都在補,自己的孩子也不好落后”;也有家長表示,“雙職工家庭,不補課,又讓孩子干嘛去?”當記者提醒,“社會上的培訓機構,質量參差不齊,課程有較大的隨意性”時,家長們認為,“補總比不補強”。
蘇州市教育局局長鮑寅初認為,出臺“禁補令”,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素質教育在假期的延伸,是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的,對學校、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好事。但“禁補令”不能一“禁”了之,要有更具體更細致的措施,通過打“組合拳”,來引導家長把注意力從“補課”轉向“補素質”,使學生度過一個愉快而有收獲的暑假。
有專家認為,學生暑期“爭相補課”,在各地都比較普遍,這是個社會問題。深層次的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促使學生和家長拼命去“爭份額”。在國外,學生的課業負擔相比就輕多了,除了人口少、經濟條件好之外,更主要的是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因此,教育主管部門除了做“眼前”的事情,更要著眼于長遠,使各層次的教育更趨優質和均衡。
來源:搜狐網